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3W 次

我的老家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的最东南部,处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行政上属于河南,但人文环境更接近湖北。

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二OO八年阴历六月初十,也就是阳历七月十二号,我的父亲在老家病逝,老爷子享年六十九岁。这个年龄在城市里说不算大,但对于我们老家来说,算是比较大的。

七月九号,接到他病重的电话,我们刚开始并不是十分重视,以为这一次和以前差不多,他已经病三年多了,时好时坏。

九号晚,母亲告知我们感觉他这一次和以前大不一样,于是我兄弟姐妹们紧急电话联络,磋商回家看望。十号凌晨五点,哥哥一家从杭州启程返回。十号中午我再次打电话回家,确认老爷子病情危重后,即决定当日下午乘火车回去。哥哥全家于十号傍晚到家,老爷子已经不能说话了,但还有少许意识,我回到家是十一号上午,再呼喊他的时候,他只能以翻身扭头表示回应,意识非常稀少了。十二号下午五时二十八分,老爷子在我们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当时姐姐和妹妹也已经从杭州赶了回去。

我想把老家一带老人去世的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不管它是不是属于封建迷信的,毕竟它们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老爷子去世,作为他的儿子,亲身经历这些风俗习惯,感受更深刻一些。

(一)送终

“送终”就是在老人弥留之际,其子女亲人要陪伴在其身边、送其终老。老家一带古话说:“养儿只为养老送终”。可见,养儿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送终。养老是一个过程,送终只是一刻,但老家人把送终与养老并列为两件大事,充分体现了“送终”的重要性。“送终”只是一刻,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客观上讲有很多,但老家人的解释只有一条:即命里不该“送终”。如果某一子女命里不该为老人送终的话,“不隔千里路、也隔一条河”,无论如何他也是不能为老人送终的。

十二号上午,老爷子的状况还如同前日,村里老人曾说他还有一段时间,中午情况有些加重,但感觉不是太明显,下午时喘时静,感觉没有大问题,于是哥哥到集镇上去修理摩托车,嫂子到地里去摘菜,我和母亲在门口收晾晒的稻子,姐姐和妹妹在房里照看老爷子。快五点的时候,老爷子喘得厉害了,姐姐发现他头上汗珠直滚,情况明显不对头,但我们都没见过老人去世,对情况都不能作准确判断,邻居家有年长多见者,母亲去请他过来看看。他过来一看,就说情况不对,人死之前必有一场汗,谓之“最后一场汗”,说完就匆匆离开了,按风俗他是不宜久留的。果然,老爷子喘过一阵后就不再喘了,气息渐渐少了,明显是要“走”了。姐姐哭着喊老爷子坚持等他大儿子大儿媳回来,妹妹急忙叫侄女侄儿去喊他们的妈妈,但是老爷子没有坚持,很快就离去了。

哥嫂回来时,老爷子已经走了,他们全家都没有为老爷子送终,从千里之外的杭州赶回来,却没能为老爷子送终,的确是非常大的遗憾!后来嫂子的姐姐告诉我们说,春节时候她为我哥嫂算了一个命,算命先生说他们全家都不能为老爷子送终,果然被言中了。哥嫂听了这些话,心里稍好受些,命里不该送终,是强求不得的。按照老家人的说法:如果某一子女命里该为老人送终但不在老人身边,那么老人就不会断气的,会一直等他,等到他到身边才会断气的。所以,一旦得知老人病危,子女们定会不远千里,匆匆而回,以免老人苦苦等待!

老人去世时,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时辰,当时我只晓得哭,还是妹妹提醒我,我才知道看时间,老爷子有一块钟爱的电子表,一直戴在手上,我就是看那块电子表才知道他去世准确时间的。姐姐一边哭,一边叫人拿来一秆称,不要称砣,放在老爷子的身边,为什么这样做,我不知道原委。

小叔从地里赶回来,哭泣一阵后,把床单盖在老爷子的脸上:他已经离开阳世,不能再见光线了。

(二)进材

“进材”就是入殓,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进材”之前要洗澡、穿衣。

洗澡要用水,逝者已入阴间,不能用阳世的水,要用的话,只能“借”,到水井去挑水时必须要烧纸。挑水回来后把水倒进一个专门的盆里,那个盆可不是一般的盆,是专门供逝者洗澡、烧纸用的盆,叫“老盆”。老盆里还要放进十枚硬币,以前放的是铜钱,现在放的是人民币硬币。逝者的亲人是不能给他洗澡的,也不能旁看,在村里找其他人给他洗澡,一般是两个人。人们一般是不愿做这种事情的,所以要去请,孝子要跪谢,谓之“谢孝”。

洗完澡后要穿衣,逝者入殓所穿衣服叫“寿衣”,“寿衣”不能是单衣,无论衣帽,都要是棉的。“寿衣”给逝者穿上前,要由孝子在身上披一披,叫“暖衣”。洗澡和穿衣由相同的人完成,以前清苦的时候,给他们的报酬是一人一件逝者的衣服,现在当然没人要了。

洗澡穿衣后,就是要“进材”了。“进材”不能由逝者亲人来做,也不是一两人能做的,是由“作重的”人来做。“作重的”就是抬棺的,一班是八个人,如果安葬地较远或者路不好走的话,则需要一班半甚至两班人,即十二或者十六人。棺材放在两条长板凳上,“作重的”取下棺材盖,翻过来放在另外的板凳上,把专用的凉席铺上去,几个人把逝者抬到凉席上,在棺材里垫上火灰,再抬着凉席和逝者一起放进棺材里。在这一过程中,逝者亲人在一旁看着,并和“作重的”一道叫逝者不要害怕。逝者进棺以后,接着就是“填材”了,逝者生前喜欢的东西,除了放不进去的和黑色的,都可以放进去。黑色的东西在阴间是铁,不能放,否则会压住逝者。孝子的衣服要放进去一件,理由我不清楚,老爷子去世,哥哥放进去一条裤子,我放进去一双袜子。

“进材”后,棺材盖要盖上,如果逝者的亲人全部回来了,就全部合上,如果还有亲人没有回来,就不能全合上,等亲人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后再合上。直到出棺前,才将棺材封死,谓之“盖棺论定”。

“进材”后,棺材下面要点上一盏清油灯,长明一直到出棺。据说那盏灯是逝者去阴间照路用的,如果灭了他就看不见路,会摔倒的。

“进材”后,“作重的”把逝者去世时床上的东西都卷起来,拿到野外空旷地烧掉,逝者生前所用物品如果不留做纪念的,可以一起烧掉。“作重的'”还要燃起几堆小火,孝子孝女先跪在一旁,后来排成一行从小火堆上跨过,叫“跳火坑”。

(三)看日子

老家一带人死后还是实行土葬,都是葬在山上,对环境和耕地没什么影响。人死以后何时安葬是一个非常严肃神圣的问题,必须请道士先生来看日子,选定安葬的时间,由于老家一带人死后都是葬在山上,所以把出殡叫做“上山”。

老爷子去世的当晚,道士先生就被请过来了。道士先生看日子是很神秘的,但据说要结合几个方面来确定上山的日子:一是逝者出生的时辰;二是逝者去世的时辰;三是逝者子女的命相。选定日子的原则是:不能妨碍逝者的安息与转世,不能妨碍逝者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看日子是个大概念,具体的说分三个层次:一是哪一天上山;二是哪一个时辰出棺,即离开家门;三是哪一个时辰下巳,即入土安葬。

道士先生看完日子,接着就开列“孝单”,即将逝者的亲人名字都列上去,可不要小看这份“孝单”,它关系到逝者亲人的名份地位,如果漏列或者摆错了位置,相关人员可能会为此不惜诉诸武力的!这份“孝单”也是逝者定位的坐标系,列完以后,道士先生扎好一个灵位,在棺材头前摆上香案,把灵位放在香案上,道士先生开始念经,孝子孝女跪成一排,道士念经的大意是:致十殿阎君,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县某乡某村某生产队某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辞别阳世,前往贵处报到,请予接洽等等。接着就介绍这个人有哪些社会关系,估计是借此确定逝者的定位。

(四)守灵

老人一去世,其子女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守灵,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守灵就是守在棺材旁边,保证棺材下的清油灯长明不灭、保证香案上的香长燃不绝,一直到出棺前;防止猫、狗、老鼠等动物的侵扰,尤其是防止猫接近棺材,在老家流传“猫有九命”的传说,如果猫接触了逝者,就有逝者死而复活的危险。所以逝者灵位前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必须确保有人坚守。

守灵的另一个社会功用是接待吊唁者。老人去世,邻居、亲朋好友得信后都来吊唁,有人来吊唁,来人是男的,由孝子陪着磕头,来人是女的,则有孝女陪着磕头;如果是远道而来的亲戚带着花圈等来吊唁,则要放炮迎接,孝子孝女还要跪在路边以示迎接。“亡人为大”,吊唁者的辈份即使比逝者高,来吊唁时也必须磕头,当然,吊唁者受到孝子孝女的充分尊重,即使其辈份比孝子孝女低,孝子孝女也要向其谢孝以表示感谢。

守灵期间,比较习惯的做法是为逝者做道场,道场就是请道士先生念经。道场的种类很多,程序虽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很复杂,有的时间可以长达几天。做道场的理由在于可以为逝者减轻罪责,在老家那一带流行的观念是:人活着就会犯下各种罪,死后是作为犯人被押解到阴间的,做道场可以为其减轻罪责。做不做道场,是逝者后人是否孝心的一种体现,也是后人是否发达的一种表现,因此,大多都要做一做道场的。老爷子去世,我们也不敢免俗,本着节俭的原则,也做了道场,直到他上山的前夜才结束。

(五)鉴地

“鉴地”就是选择墓地。在老家那一带,“人死如生”的观念还是相当浓厚的,人们时常把坟墓叫“阴宅”,即阴间的住宅,因此,墓地的选择也是非常审慎庄严的,这不仅关系到逝者本人的安息,更关系到后人的兴旺发达,老家流传的说法是“阴宅”影响后人,如果“阴宅”的风水好,则后人的兴旺发达;如果“阴宅”的风水不好,则后人就难以兴旺发达。所以选择墓地是非常严肃的,必须由懂风水的道士先生来确定。

选择墓地是有选择顺序的:首先是尊重逝者本人的选择。有些人在去世前会告诉家人,自己百年之后要“睡”在哪里,即安葬在哪里,如果有这样的嘱托,则原则上按照其要求办理;其次是安葬在祖坟山上,老家一带各个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集中安葬点,由于安葬点都在山上,故称为“祖坟山”。如果逝者生前没有特别的嘱托,或者虽然有嘱托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安葬在其指定的地点,则安葬在祖坟山上。

墓地的确定也是有原则的:首先是要有“向”。按照风水上的说法,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向”,比如今年是“东西向”,即坟墓只能坐东向西或者坐西向东,或者偏东偏西一点,但决不可采用“南北向”,如果逝者生前嘱托的地点或者“祖坟山”是“南北向”,那是不能安葬的,只能另外选地点;其次是要有“利”,一是利己即有利于逝者本人,二是利后即有利于逝者后人,三是利人即有利于逝者阴间的邻居。

墓地的选择非常讲究,如讲究背靠什么,前临什么,左依什么,右依什么,等等。从风水上讲,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非常人所能知之。

具体鉴地时,由逝者长子带着道士先生到预想地点实地察看,如果合适,道士先生即作好测量,确定朝向,打下界桩,这些界桩谓之“金桩”,不可随意变更。然后,烧纸烧香放炮,祈求土地神允许安葬逝者,其后,逝者长子跪着挖三下,以示“阴宅”的开工。这样,墓地基本上算确定下来了。

(六)分孝与戴孝

老人的身体状况,后人都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除非意外事故或者暴病,后人对老人的后事都有所准备,提前购置一定的丧葬物品。人死之后,后人都要戴孝,古代的做法是披麻戴孝,现在的做法已经有所变化,但大体上还保持原有的意思,还是以“白”为孝。老人病危时,后人就开始为其准备后事,其中一件就是买白棉布做“孝布”,缝孝帽,以免到时候无“孝”可分,当然,老人还没去世时,这些准备工作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

老人去世后,就要“分孝”了,“分孝”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有着十分复杂的礼节在里面,稍有差错,就会得罪人。“分孝”按照亲疏远近分等次进行的:一等是逝者的子、女、媳、婿,分给长“孝布”、麻绳和一束约五寸长的白线,长“孝布”称叫“长手巾”,白线叫“孝线”;二等是逝者的侄(媳)、侄女(婿)、外甥(媳)、外甥女(婿)、内侄(媳)、内侄女(婿),分给长“孝布”、白线和“孝线”,这里的长“孝布”与一等里的长“孝布”是有区别的,比它短。在前面两等人中,女的还分给“脚布子”,即以白布做绑腿。三等是逝者的孙(媳)、孙女(婿)、外孙(媳)、外孙女(婿),男的分给“花孝帽”,即比一般“孝帽”大、高;女的分给短“孝布”,叫“横手巾”。四等是其他人员,一律分给“孝帽”。前面讲的等次分得很清楚,但社会关系是复杂的,比如说逝者的干儿(媳)、干女(婿)怎么分孝?有的人把他们分为一等,有的人则把他们分在二等里,这自然会产生矛盾。当然,有人比较会处理事情,对一、二等人员,不论亲疏远近,一律同样对待,这样那些本属于二等的人会因为受到重视而特别高兴。老人去世,一般以白为孝,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老人的曾孙一代,如果已经有曾孙一代的话,则他们以“红”为孝,分给红棉布做成的“红孝帽”,“红孝帽”越多,表明去世老人的福气越好,这种丧事谓之“喜丧”,即可以象办喜事一样来办理丧事。

戴孝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长手巾”要作一长一短不对等折叠,折叠处用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扎住,预留一个套子,象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其他部分均披在身后,再用一根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在腰间捆扎,如果戴孝者尚有父母健在,则“长手巾”长的一头要拖在地上;如果戴孝者的父母均已去世,则“长手巾”长的一头要缩短、不能拖在地上。“孝线”要系在上衣第一个纽扣眼里。一、二等人还要穿“孝鞋”,即用白棉布糊在鞋面上,如果不穿的话,逝者在阴间只能光脚走路。“脚布子”要用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扎在小腿上,要扎紧,否则逝者在阴间就不能上、下坡。“长手巾”一直要背到“复山”,“脚布子”一直要扎到满“五七”,“孝线”、“孝鞋”则要一直使用到满“周年”。“横手巾”要横披在肩上,“孝帽”、“花孝帽”、“红孝帽”要戴在头上,这些都只是在出殡时才使用。

(七)烧望亲台和烧福

依照传说,人的灵魂被阎王派去的小鬼勾走后,人就死了,但其灵魂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因为其灵魂被小鬼送到卖迷魂汤的孟婆处,喝下了迷魂汤,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么人的灵魂到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死了呢?据说到烧望亲台的时候才知道。

老人去世后,家人请来道士先生,道士先生看完日子之后就要做望亲台,就是用一叠纸折一下,裹上香,绑在家门口的树上。到逝者去世的第三天夜里,在“鸡未叫、狗不吠”时刻,即夜深人静之时,逝者后人去烧望亲台。取下望亲台烧之前,后人们都要仔细观察一番,据说一般都有小昆虫之类的东西出现在烧望亲台上,那是逝者灵魂的化身。传说逝者灵魂在那时候会站在望亲台上回望亲人,发现亲人在哭泣、烧纸,才从迷魂汤里清醒过来,明白自己已经死了,然后告别亲人,到阴间去报道,进而投胎转世。所以如果不烧望亲台的话,逝者就难以从迷魂汤里清醒过来,转世困难。

烧完望亲台后,逝者后人要安排一、两个睡在逝者去世时躺的床上,据说那一夜里逝者要回家来“辞床”,即告别阳间的床,要抚摸躺在床上的子女,当发现子女安静地躺在床上时,才会安心地离开。

在出殡的头一天夜里,要为逝者烧福。烧福一般是为逝者烧钱纸,但也不限于钱纸,阳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阴间可能也会与时俱进,所以在烧钱纸的同时会烧其他的现代家具,如电视、小轿车、冰箱等等,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纸做的。烧福主要是给逝者的,但也会给其他的已故亲人捎带的,称为“带福”,就是让新近去世的人给以前去世的人带一些礼品,具有慰问性质。

(八)作重

前面说过,“作重的”就是抬棺的,一班是八个人。在我们老家一带,如果叫某一个人坐八抬大轿,那可不是敬重他,而是在骂人,因为只有人死后出殡才由八个人抬。“作重”第一层意思“作重的”要负重、要负责,哪怕是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平安地安葬逝者;“作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作重的”负责抬棺、安葬,而这些事情逝者的后人又不能去做,所以逝者的后人对这些人要特别尊重。

“作重”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挑灰”,即挑石灰。老家一带安葬逝者必先以石灰覆棺,然后才能覆土。是否厚葬的标准之一就是石灰量的多少,因此“挑灰”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前交通不好的时候,要从几十里地以外的地方挑着石灰送到墓地旁边,现在交通状况好了,可以请车一次性把石灰拉到坟山下面,省去不少体力。但由于墓地多在山上,只能由“作重”人再把石灰挑到山上去,几千斤的石灰挑上去,再挑水上去泡石灰,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二是“打井”,即挖墓穴。开挖墓穴有不少讲究:不可以使用炸药炸,无论地质多么坚硬,只能手工开挖;不能擅自移位,只能以道士先生打下的界桩为依据,除非发现下方已有坟墓;墓穴底部必须水平,不能有尖石、异物等;必须在出殡前一天完成。三是抬棺。出殡那一天,负责把棺材平安地抬到墓地,到了既定的时刻,“作重”人要风雨无阻,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时刻出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确保在既定的时刻前到达墓地。四是安葬。抬棺到墓地后,既定时刻一到,“作重”人还要负责把棺材抬放进墓穴、覆土安埋。

“作重”很辛苦,当然要受到礼遇:在吃饭时,“作重”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孝子见到“作重”的人,要先“谢孝”,即披上“长手巾”,在其面前单腿下跪,然后才能打招呼。给予“作重”人的待遇也是最礼遇的:挑灰、打井、抬棺、安葬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给香烟,不是一根一根地给,而是一盒一盒地给;在出殡前夜,还要有一次大派发,每人一条香烟、一条毛巾、一块香皂和一双鞋子。

(九)出殡

出殡的日子由道士先生选定,在出殡前,还要作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个就是摆宴席以谢宾朋。一般选在出殡前一天的中午,宴请来吊唁的亲朋、来帮忙的邻居和来做法事的先生,在所有来宾中,“作重的”受到最高的礼遇,他们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宴席中间,在上一道特定的菜之前,主持人要高声喊话,这时候参加宴席的人都起立静听。主持人喊话的意思有三:第一是对来宾表示敬意,第二是对招待上的不周和欠妥之处表示歉意,第三是由逝者后人磕头以表谢意。逝者后人磕头分两部分三个层次:先向来宾磕头,再向厨师磕头;磕头者的顺序依次是孝子、孝侄和孝孙。

二个是请“老龙”。“老龙”是对抬棺用的抬杠的俗称。抬棺的抬杠是专用的,不是每个村都有的,所以要去借,但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请”。一般是在出殡前一天去“请”,“请”来“老龙”后要“祭”,即把“老龙”供起来,给他烧纸烧香。“老龙”的借、放、还都有不少禁忌的,需要有经验的人去操作。

三个是分工。分工必须非常具体,必须在出殡头天晚上落实,否则第二天就有可能出问题,而出殡又是绝不容许出问题的,所以分工的合理与具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出棺的时辰是道士先生定下的,不可更改,必须严格执行,在这一时辰之前,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完成。

出棺之前,“作重”人手把手将棺材抬到门外,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在下巳之前,棺材是绝对不可以触地的,否则就是大不吉利。在棺材头前摆上香案,香案前摆好“老盆”烧纸,孝子跪在前面,道士先生开始念经,念完一遍经后,给逝者敬酒三杯,这三杯酒称之为“辞行酒”。在道士先生念经之间,“作重”人将棺材捆扎完毕。道士先生敬完酒后,大喝一声“起”!旁边有人立即撤走香案,烧纸的人捧起“老盆”,无论“老盆”是多么炽热,都必须捧着“老盆”在孝子们头上绕一圈后,摔碎在地上。“老盆”必须一摔而碎,否则也是大不吉利。“老盆”一摔,“作重”人齐喊一声,抬起棺材就走。

出殡队伍是很长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打锣的人,他敲锣是有讲究的,要敲“五槌锣”,即连续敲五次为一轮,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办丧事的,该回避的回避,该让道的让道,起预警作用;打锣人后面是撒买路钱的人,逝者走路,必须要付买路钱;买路人后面是举引魂幡的人,引魂幡的作用是引领逝者的灵魂,让他知道如何去他的“阴宅”。举引魂幡的人一般是逝者的孙子,有几个孙子就举几个引魂幡,如果有曾孙,当然由曾孙举引,如果是他们小孩,则由大人帮忙举引;接着是放炮的人,一路放过去,直到下巳;放炮人后面是举花圈的人,花圈的多少往往反映逝者及其后人的影响力,所以这一部分的队伍就比较长;举花圈人后面是孝子,孝子均重孝在身、双手紧握一根“哭桑棒”,孝子身后就是棺材,孝子不能走的太快,有时更是有意放慢脚步,不论身后“作重”人如何吆喝,这样谓之“压财”,即让财不外流。遇到不好走的路或者过桥,孝子必须跪在路边对“作重”人的辛苦表示感谢;棺材后面是孝女等女眷,一路哭哭啼啼;女眷后面是锣鼓乐器队,奏哀乐。

棺材一般是提前到达墓地,未到下巳时辰前,先停放在一边的长条板凳上,卸下“老龙”。下巳时辰一到,道士先生一声令下,“作重”人以手抬棺,将棺材轻轻放置在墓穴内,道士先生对朝向再做一次调准后,就开始“上梁”了,即“阴宅”即将封顶。孝子(媳)孝女(婿)并排跪在墓穴前,把“长手巾”横向张开,道士先生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将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撒向孝子(媳)孝女(婿)张开的“长手巾”,落进“长手巾”的就是财运的象征。之后,只留下“作重”的人,其他人均离开墓地。

(十)复山

“作重”人安葬逝者的主要工作是落棺、覆盖石灰和浅土铺盖,尚未形成坟堆。形成坟堆的工作需要逝者亲人来完成,这一工作就叫“复山”。出殡后的第三天,逝者的子、女、媳、婿和兄弟要为逝者“复山”,培土、整型,形成坟堆。“复山”也是有不少讲究的,如:孝子孝女不可以哭泣,否则阴宅会漏水;完工后,女、媳要携带一些柴禾回家,取“带材”之意;形成坟堆后要在坟前烧纸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