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寻访竹山洞的散文

寻访竹山洞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W 次

竹山洞位于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高桥村二组境地的竹山脚下,距中伙铺镇约5公里,离赤壁市区约20公里。经赤壁市内驱车不到半小时即可抵达中伙铺镇,从中伙铺镇老街出发,沿着迂回的乡村水泥路,不过半小时就来到一片苍秀的楠竹山脚下。走过一段蜿蜒的山路,再跨越一片铺满荆棘的竹林就来到竹山洞前。

寻访竹山洞的散文

时值初冬,朔风侵怀,暖阳穿过竹林照在山下潺潺的泉流上,清凌凌的泉水映着满坡的荆棘、茅草和乱石,幽静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劈开遮掩的杂草,方见一个颇大的宛如蟹形的洞口——竹山洞。

相传八百多年前,苏东坡纵马西行,来到长江南岸之滨的赤壁古战场,面对滚滚的江流,遥想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厮杀场面,联想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欣然提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之时兴致盎然,于是信马由缰,在路人的指点下,他来到赤壁市东面的竹山洞,只见松竹相拥,一股清泉,汩汩流淌。一轮浩月,悬挂天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呈现在眼前。苏东坡又一次激情满怀,才思迸发,挥笔在洞壁上题写了“游泉镠月”四个遒劲大字。盘桓数日,在畅游秀山丽水之后,飘然东返。苏东坡离开竹山洞后,当地百姓拓下他的墨宝,用采自竹山的上好石料,将“游泉镠月”四个字镌刻在石碑上。金人南侵时,老百姓便将石碑藏进洞中二百米处,800多年来,竹山人默默地看护着山洞,守护着洞中之宝。

据史志记载,苏东坡游竹山洞的这段历史记载在清道光年间的蒲圻县史书上﹙赤壁市原名蒲圻县﹚。清嘉庆年间,蒲圻县举人敖一瓒曾撰《竹山洞记》一文,清晰地记录了苏东坡游竹山洞并题字的经过,文中写道:“蒲圻北界,自洪口一断对面,有峰高耸,名竹山。其洞口泉水清香怡人,春夏水盛时,大尾江鱼出自洞中,有石迆水浆结成桥门,又有山腰一路破绽使天光漏入,以照游人入洞之路,天工奇辟,千百载徒委诸蔓草荒烟。苏东坡自武昌西山镠流到此,入洞仅数步,题游泉鏐月四字而返……”

当地的老者说,几百年以前,竹山洞水深洞阔,洞中可行船,行至几百米处有一口约两亩水面的深潭,潭水清澈,可见鱼游,洞中藏有“游泉镠月”的石碑。岁月沧桑,如今的竹山洞已被沉积的淤泥阻塞了很多,镌刻有苏东坡手迹的石碑也许还沉睡在洞中的深潭里,唯见那清澈的泉水从洞口缓缓流出。清流迂回,明如带子,潺潺成溪。溪流之上尚见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身爬满青绿的爬山虎,枯黄的茅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八百多年前,这里有七座石拱桥,每桥宽20米,七座桥并排宽度达140米。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稠密、车水马龙的商贸地域,岁月曾在这里演绎过古老的缤纷和繁华。但最终因何而衰落与荒芜,此乃尘封的历史之谜,有待后人考证。唯有竹山当地的老百姓,世世代代诚心守护着东坡先生的'墨宝,津津乐道地讲述他游泉镠月、题字赋诗的故事。“玩谷盘开一线天,仙境华盖洞中穴。东坡一去云烟冷,此脉荒芜八百年。”曾任花园村支部书记的王松林,能熟练地背诵这首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歌谣。

冷风掠过,竹涛涌动。我们对着竹山洞口大声呼唤:苏东坡,你在哪里!回声揉皱了出洞的泉水,惊醒了沉睡的山洞。几个胆大的男士拉枝攀崖钻进洞中,想寻觅一代文豪的足迹。洞口很宽,入洞不到一百米即窥见天光一线,抬头,一条狭窄的石缝如神斧将洞壁劈开。朦胧入洞,耳闻泉流淙淙,流经幽深。阴暗之处隐约可见一方潭水,怎奈淤泥堆积,漆黑一片,不敢近前,纵然是相机刺眼的闪光也难清晰地拍摄出前方详尽的景致。我想,若是东坡安在,仅凭我们这般倾情寻觅,他也应该豪情满怀,赋诗一首了!

走出竹山洞,有先期来访者说,前方竹林边即是八百多年前紫云缭绕,香客如云的竹山寺,只是在文革期间遭遇毁劫,幸存一些断墙碎片而已。我们信步前往,只见一棵高大的皂荚树下,抱树建有一间小屋,墙角静卧一块锥形的佛塔断片,据说这就是当年寺庙之物。屋门紧锁,躬身近前,门缝中可窥视室内有一长方形香台,台中供奉四尊佛像,香烟萦绕,足见当地老百姓对远古繁华的追忆。我们跪在门前合掌祷告,我沉思着,倘若东坡有灵,一定会感动于我们的虔诚,再现那块“游泉镠月”的石碑。

时值下午,飕飕的北风吹倦了一轮银白的冬阳,摇曳漫山遍野的竹林沙沙低吟,迎着一缕西沉的阳光,我们离开了竹山洞,离开了八百年前一代文豪挥毫咏怀的竹山洞。一路上,同行中,依然有人在声情并茂地吟诵敖一瓒的《竹山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