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窑焖美味散文

窑焖美味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8W 次

灌河是一条出海河道,虽蜿蜒上百里,但河道上没有一个堰塞阻隔,海里的潮汐也会定期回流,河边的常住居民熟知潮汛,有“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两边追命鬼”之说。所以又称灌河为潮河。

窑焖美味散文

我家东边已是潮河末端,河水在此与东门河、五图河、长流河交汇。长年累月的水流潮汐冲刷大量泥沙积淀在河滩上,那是细腻的细黄沙泥。当地人就在岸边建一窑厂,烧制的砖瓦质地坚硬,光泽亮丽,经久耐用,加上水运便捷,这窑厂烧制的砖瓦很畅销。

到我三叔进入窑厂做会计时,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沂河淌大堤早已修筑,我们那成了内河。当时我已经上学,放学后就经常到窑厂去玩,看工人们和泥打砖坯、压瓦坯。他们用三齿扁叉把和好的泥挖成一个个泥卷,在平整的地上撒上干泥面,像揣面卷一样把泥揣揉成长卷,切下和砖模木盒差不多的泥块,然后使劲地摔在砖模木盒里,拿一个尺把长的三角形木推子在砖模木盒口上来回一推一拉,端起来反扣在撒上干泥面的地上,砖坯就制成了,等风干到不粘手时再翻过来用镰刀修去多余的边子,然后一层一层斜着码成堆,码的时候砖与砖之间留有手指宽的缝隙以过风透气,码好后在砖坯堆顶上苫上草帘,过一段时间砖坯里的水分就散发得差不多了就装窑烧制。

装窑也是技术活,砖坯之间斜码,要留一定缝隙,让窑火进得去烧得透烧得匀,而且不会烧粘在一起变成一大块。制瓦就复杂得多了,泥是一样和的,瓦模子是铁质的,一正一反两片,下面的放在基座上,上面的连在一根粗壮的螺杆上,螺杆的上头是一个大的类似方向盘的大圆圈铁坏,工人们分四班,一个人拿刷子往瓦模上涂润滑油(那会没有机油,用豆油和菜籽油、棉花油),一个人把泥切成瓦大小的扁片,放到模子上,上面的两个人使劲地旋动铁圆圈,螺杆就往下带动上半部分的瓦模压下来,巨大的冲击力把多余的'泥挤出瓦模子,然后上面的两个人再往相反的方向旋动铁圆盘,上面的瓦模子就升起来,一片铮亮的瓦坯就压成了,另一边的一个工人就端起瓦模反扣在木条钉成的瓦托上,端到晾瓦房的架子上等着晾干,晾干后瓦坯就进窑烧制,烧制的过程和烧砖的程序一样,也是立着斜排,留有缝隙。

烧窑很有意思,点火后的前一两天里,窑头冒出的烟是黑色的,这是因为砖瓦里面的水分还很足,窑身没有烧热,柴火夹带着潮气没有完全烧尽,黑烟就足,到了一两天后,窑头的再冒出的烟就变成白色的,这是窑身烧热透了,砖瓦里是水汽蒸发出来,等到三四天后,水汽就完全被蒸发尽了,窑头就看不到烟气了,但隔着窑看对面的东西时会感觉晃晃悠悠的,那是窑里的热气往上冒时流动,热气的密度不同放大对面的东西出现的现象。

这时候就是我们焖烧美食的时候了,窑身被烧热,扒开窑口附近的土埋上山芋,过不了半天再刨出来,山芋的形状、颜色一点都没变,味道却变化很大,一股喷香的山芋香气扑面而来,高温把山芋的里外都蒸透了,还不会烧糊,又不会有一点泥土粘在上面,吃的时候连皮都舍不得扔掉。窑厂的后面是一座油坊,拿小盆接点豆油用滚热的山芋蘸着吃那味道别提多美了……

除了山芋我们还蒸焖别的东西,把青蛙内脏去掉,用倭瓜的叶子裹起来埋在窑头土里,过一会就取出蘸着窑下酱油厂的头茬酱油特别鲜美。有时也到河里捕鱼摸虾来蒸焖。有一次几个知青偷了条羊,把羊皮完整地从羊身上扒下来,再把羊肉剁成块塞进这个羊皮“口袋里”放进盐等佐料,埋在窑头的土里焖蒸,喷香的羊肉味随着风吹到庄上,引来很多狗猫来,也惊动了“窑头”(窑厂负责人)。几个小知青被狠狠训了一顿,但训完后,窑头也经不住这羊肉的诱惑,竟连夜撑小船到河北的街上,去买来烧酒和几个小青年在窑上喝起酒来。那晚我三叔带我在窑厂值班,他也享到了这顿美味(我跟奶奶生活惯了,不吃狗羊猫这些东西),但那香味真诱人,我真的之前没有闻过,到现在也没有闻过,太美了,也从心底佩服这些知青真的会吃。就连羊皮也熟透了,皮上的毛也只用刀一刮就褪了,蘸着酱油吃得每个人嘴丫直冒油……

有一次阴天窑厂的厨房漏雨,把屋里的柴草全漏湿了,没法做饭了,一盆糟面又发酵了,眼看就要漫盆涨酸了,做饭的锅头就下碱和面,揣好后直接埋到窑头的土里,过一会雪白的大面卷子就上桌了,一点泥土都没粘在面卷子上,吃到嘴里很劲道!

后来,后来就挑河了,窑厂也被挖了,再也吃不到窑焖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