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秋之词散文

秋之词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55W 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之词散文

秋是什么样的?闭眼算算,在这世上的足足十二春秋,竟是如此浑浑噩噩的度过。我不曾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认为他们总是会留下来的。

在我记忆中,最悲凉的一个秋,是2010年的秋末。

当时,我尚不满七岁。这个秋天,让我失去了那鲜活纯真的童年,好像一下子大了很多。

记得那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姥姥。我不习惯被除了她以外的任何人领着,小手挣扎着摆脱了束缚。

入秋了,凉丝丝的风吹开了我的思绪。好像我的指尖上,还保留着两三个月之前她的温度。一种怅然若失之感遍布我全身,有点不寒而栗。对她的渴望与思念,如汹涌的波涛,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眼睛一红,鼻头一酸,不争气的眼泪差点要流了出来。我接着用“眼睛迷了沙子”的借口去擦净眼泪,只盼着在回家的路上,秋风能抹去眼底的红印。

“怎么了?”姥姥最终还是察觉到了我的异样。

我摇摇头,把小脑袋藏在衣服里,迈开腿走得更快。

姥姥毕竟是成年人,几步就追上了我,“是不是因为奶奶?”

我站住,咬着唇,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奶奶现在病了,需要静养!你这样不等于给奶奶添乱吗?”

提到“奶奶”这两个字,我的眼泪就“噗噜噗噜”地掉下来。我强大的自尊心迫使我快速地擦干泪珠,顶着秋风向前跑去。突然,一脚踩到了落叶里,那金黄色的落叶铺得很厚,厚到完全填满了一个小坑。我一不小心感到脚下一空,就跌了下去。

这看似没有多大的一件事,却让本就“心力憔悴”的我大惊。

从此之后,我对落叶产生了阴影。在我的“童年”,那成堆的、枯黄色的落叶,是我为数不多的记忆之一。

因为她的重病,我对2010年的秋,以及秋的落叶,有了很深的印象。它们甚至被刻在我的心脏上,每刻一笔,带来的都是刻骨铭心的痛楚,让我想忘也忘不了。

在将近一年的日子里,我不笑,也不哭。谁也看不出我心情好坏。

病床,疾病……他们像霾一样撒满了整个秋,即使在外人看来,那个秋有北京城几年来最值得回忆的美。可它对我而言,只有最值得回避的痛。

打我记事起,就一直是奶奶在照顾我了。

不知不觉间,对她的依赖之感与日俱增,对她的爱,也在慢慢地滋长。

上幼儿园时,我是住在门头沟的奶奶家的。那时候的门头沟区显然不如现在的大方明亮,但老城区里的人,不论小大,都是友好的、和善的、热情的。

我记得那些和奶奶同辈的老人们,一个个笑眯眯的,用自己粗糙的大手摸摸我毛茸茸的小脑袋,嘴里唤着我的小名。他们总说,我最离不开的是她。

有一天,家里来了远客,她在家里张罗,爷爷去接我回家。可是,我却认死理儿,任爷爷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肯挪动半步。我说,奶奶没来,我不能走,我不要爷爷来接。

无奈之下,爷爷给她打了电话。

看到一身家居便服的她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又破涕为笑,即使她再骂我多少句“不听话,不懂事”,我也不会伤心。

现在,看着挚爱的她躺在那白白整整的床单上,我好想哭。不记得那段时光是怎么熬过去的,只记得奶奶硬撑起来的上半身和那挂在嘴角的一丝勉强的笑。

她不愿意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记得我问过她怕些什么,她回答,什么都不怕。面对自己的骨肉们,她就是那屹立不倒的墙……

尽管,现在像是被浇了水,墙壁有些软了,她也不愿意我就此消沉。她说过,什么事都过得去,世上没有咱们过不去的坎儿!可如今,我……我是真真愿意相信您的话。什么坎儿都过得去。

……

我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之中,最欣赏的不过辛弃疾、陆游、刘禹锡这四五人而已。

刘禹锡那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直戳我的痛处。

秋天的寂寥,也许在不同人看来,是大有差异的。

在这百物凋零的秋季,我无论在做什么,脑子里也总是充斥着她在病床上的微笑。

……

在亲眼见证了她的九死一生后,我对生命的态度,不再是玩味的,而是有内容、有情有义的去珍惜。

二、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天,其实也并不仅仅给北京城带来三两片忧叶。

如果说2010年的秋给了我阴影,那么治好这阴影的,当属我上三年级时的一个秋。

那时我还在学古筝,悠扬而舒缓的古曲配上古色古香的古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服之感。

我在老师租下的一间门脸房里上课,后面还带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了两棵我叫不上名字的树。

老师修长的手指轻轻点在琴弦上,随和着一起一顿的节奏。她弹琴时微微偏一点头,圆圆的脸上此刻浮起一丝认真,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古筝间的木香味儿好像也随之倾泄而出……琴房里飘着淡淡的百合香,木质精巧的各种摆件里散出幽幽的气息。

等这节课上完,已经到了下午4点。

我收拾自己的一套东西准备离开,然后听到了呼呼的风声。秋天刮风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我没有在意,而老师却向门外张望着,然后走了出去。

哗啦哗啦的声音在这小院子里响起。我出于好奇,也探出头去。正好,就看到了老师用竹扫把扫小院的情景。

看着那些枯黄的又随风飘动的落叶,我的心中不禁被紧揪一下,想起来那2010年的叶子。

老师院子里的落叶很多,都被她堆在树坑里。我问她,为什么不把这些没用的叶子扔掉?

她回答,叶子是有灵性的,他们和人一样,无不愿意寿终正寝。即使是一片落叶,最终也愿意在自己母亲的怀抱中合上眼吧。

她的回答让我看到了一个对秋的思想的新境界。也对,佛曰万物有灵。如果强行把落叶送走,恐怕他会如人一样有思乡之情,客死异乡,是最不愿意得到的结果。

我又笑问她,您思想这么高,怎么不去做语文老师?

她想了想,回答,我喜欢古筝,我最喜欢的是在秋天落叶纷纷的时候,去延庆、密云山里待上一阵。沏一壶茶,在房间里边看秋景,边弹古筝。我可做不了语文教师,我这个人呢,愿意和自然贴近一些。至于什么思想境界,没有的事。只不过是真的爱上了秋天,会多想一想秋天的落叶而已。

爱上秋天吗?爱上秋天的落叶吗?

在老师眼里,古筝不只是一个用来弹奏的乐器,亦或是陶冶情操的圣物。古筝对她而言,已是一种融入骨血的情结,一位相依相伴的爱人。

古筝也不仅是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民乐,在她的手中传承;她教给我更多的,是对待四季里的萧条一季——秋的态度以及对古筝独到的理解。

老师深爱静静地,有些萧条凄凉的秋天。至于那万物萌生的春、热情火辣的夏、冰凉刺骨的冬,都不为她所喜爱。

她与秋之间的媒介,就是那把岁月留下痕迹的古筝。

老师的话是大大的触动了我。秋不仅仅有悲凉,用心去看,那抹深情,万物为之逊色。

也许,我也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另一样的事物吧!

这位老师教我的时间不长,已经隔有几年未见,她的容貌也有些模糊不清,可我一心念着的,是那番改变我对秋的认识的话。

秋的印象在岁月酿造的葡萄酒之中变得愈加清晰。葡萄酒的酸涩中带着甘甜,然而酿造之中难免有两三粒葡萄籽幸存,它们的苦涩,也许只是甘甜之中的一丝一点,但回味的久,哪怕一滴都是难以磨灭的心酸。秋就如杯中的葡萄酒,再精良也会有杯底的沉淀,酸涩还是不可避免;秋亦如此,但愿我能够在世间寻得一杯用秋意酿造的好酒。

这样看来,刘禹锡《秋词》中的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也就解释得通了。

三、晴空一鹤排云上

几乎在不同的人看来,秋有不一样的色彩。虽说因人而异,但与年龄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秋在我眼里,是一种金黄色的翩翩而至。它的舒缓,它的从容,它给我的浮想联翩,以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耀眼光芒。

大一点,秋天的颜色变得忽明忽暗,阴阳不定。

到了现在的年龄,我则觉得,秋天是那么的单纯,有洁白的像白鹤划过天空……

记得有那么一天,我同几位好友一起到济南红叶谷。

红叶谷红叶谷,顾名思义。一到了秋天,火红色、金黄色的叶子密密麻麻的爬满了山野,偶尔蹦出几片绿色的叶子,会显得极其扎眼。

在山顶,我们向下眺望。我忽然想到了秋天不同的颜色。

我抛出问题后,一位说,秋天是阳光的颜色。我问为什么,她说是一种温暖,一杯下午茶。

她还说,秋是风的颜色。我追问缘由,她说秋天代表着画卷,秋风把它吹开,空气中缓缓弥漫开一种惆怅,风便是秋的寄托了。

再问另一挚友同样的问题,她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秋天吗?适合表白。”说完,我们都笑了。在她眼中,秋天是浪漫的颜色。

在我们身旁的两位老人也来了兴趣,我便问他们秋天的颜色,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告诉我:秋天,色彩斑斓。两个人的心有灵犀,也许不是偶然吧。

回去的路上问爸爸妈妈,他们说:“秋天不就是红黄色的吗?还能有什么?”

由此看来,在每个人心中,秋天都是不一样的。

青少年的我们,心中有不一样的似火青春,似水年华,感受四季无边的爱,感受大自然纯洁的馈赠。在我们心中,自然的颜色恐怕不仅仅是“颜色”了。

中年人呢,他们经受了三四十余春秋的磨练,“秋”的形象恐怕早已定格,成为一个影像,一杯凝固的胶水。

不错,我心中,秋有南飞的大雁,还有洁白如雪的白鹤。“晴空一鹤排云上”,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诗中白色的鹤,在我眼中,亦是白色的秋。

四、便引诗情到碧霄

最后,再分享我的一个故事。

每年,秋冬换季的时候,前两天心总是沉沉的。为什么?要知道,我家小区门口是条马路,路两旁种了两排笔直的大叶杨,每一棵好像都上了年纪,高大叶茂。

每次,我过马路时,总是习惯性的抬头,看看那茂密的树冠,回应我的,或是碧绿或是深绿,且次次有一大片一大片的。

到秋天就不同了。

总有那么一天,我抬头一望……啊!怎么这么敞亮呢?随即,我注意到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以及地下满是的脆生生的落叶。

我的心被一只无形大手猛的一揪,没了上空遮蔽的马路,显得那么空旷,而我的心也是空落落的。

今年的秋叶落了之后,我的心也像平常一般落寞,却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秋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为《秋之词》的最后一话,我还是想回归刘禹锡的这首《秋词》。

经历了我人生青少年期的不一样的秋:从诙谐暗淡,到打开新窗,再到仔仔细细彻头彻尾的思考秋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莫不是人生的脱变。

年纪越大,我们站的越高。等到“会当凌绝顶”之时,自可“一览众山小”。不必强求,因为最高的山峰看得最明亮,也相应的时间最长,如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年龄越大,我们经历的越多。人情世故在岁月的沧桑中被磨得越来越透彻,不同的年龄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东西也都不同。不必强求,因为情感变迁这东西,是用蛮力得不到的。

兴许,刘禹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诗兴大发,写出了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走过的路与经历的磨难,最终成就了他“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霸气与境界。世人皆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秋日秋风瑟瑟,悲凉苦绝。他有何等的眼界与气量,能容得下秋天的凄凉孤苦,同时还能容得下一句“胜春朝”?

我们坐在人生的列车上,慢慢的驶出车站,透着玻璃窗,我们看到外面的花花草草,看到四季在变化……其实,变换的不仅是景物,还有我们看到景物的一颗心。列车愈开愈远,希望像热气球一样,腾空而飞……我们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去探索,去发现,直到揭开万物神秘面纱下的真面目。

成长之中,我们势必会被沙子眯了眼,被层层薄雾阻隔在事实之外。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看东西和品味秋一样:需要时间岁月的千磨百炼。持之以恒,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探索,去发现,真相自然会浮出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