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赏:家乡的散文

散文欣赏:家乡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2W 次

今年冬天不冷,特别是回到家乡过年时,哥哥感叹今年的冬天暖和得像夏天,不似往年天寒地冻,要做什么都缩手缩脚,甚至都不愿动手弄吃的了。这时,我不由得想起火笼来。

散文欣赏:家乡的散文

我的家乡在广西岑溪市的一个小山村,火笼是冬天农村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家乡的火笼很可爱,所用的材料和结构很简单: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面用削好的光滑细薄的竹篾编织成灯笼形状,顶部开一拳头大的口子,用来添加木炭。火笼外观上大下小,下面的竹篾要细些,编织得细致紧密,瓦盆口以上部分的竹篾就大块些,竹篾之间编织时留下较大的空隙,并在外侧中间位置用四条竹篾作一弯形手柄作提火笼用。冬天的时候,可以从火笼上部中间的口子往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碳,再盖上一层草木灰,就可以供人暖手暖脚,暖被窝,抵御寒冬之用了。

那时的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生活水平不高,还没有暖手宝、取暖器、电热毯、冷暖空调之说,唯有火笼是家乡人们的取暖用品。家家户户厨房用的都是烧草烧柴的灶,一般是用泥砖砌成的,有些人家就是用烧制的青砖砌的灶。为了在冬天有木炭取暖用,在不需要用火笼的季节就把做饭时灶里火红的柴炭夹出来,放进瓦缸器具中,盖上盖子,让火红的柴炭缺氧熄灭而又不变成灰烬。日积月累,到了冬天,就可以基本上聚积够一家人冬天用的木炭了。到了冬天时,各家各户都用木柴烧水、做饭、煮菜等,就可以从灶里夹些烧红的木炭放进竹火笼里,木炭上面盖上适量的草木灰,让火炭里的热量慢慢通过草木灰和瓦盆传递出来而又不至于灼伤皮肤。这样,火笼就可以用了。当火笼不够暖和时,用小木棍等把瓦盆里的火炭翻一遍,又可以让火笼暖和了。直到火笼实在不够暖和,再翻也有没用了,这时就可以用上聚积下来的黑木炭了。

需要用火笼取暖时,可以把两手或双脚放在火笼上,手和脚很快就暖和起来,通过双手和双脚的热量传递,全身也很快就感到热乎乎的。过去缺衣少食,有了这个热火笼,可以暖手暖脚,还可以在坐着把火笼夹进大腿间取暖。农村的冬天,也是农闲的季节,白天一家人各提一只火笼聚各在厅堂,谈谈一年的收成,各人的见闻,发展大计,展望来年的丰收,火笼漫漫传递出热量弥漫在厅堂,也温暖了全家人的心。有时候左邻右舍聚在老屋厅堂、小卖部或哪个人的家里谈天说地,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先将火笼放进被窝里,一会儿被子和垫被就暖烘烘的,人躺在里面就会很舒服。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大人们都要求在快睡着之前,要将火笼取出放离床较远的地上,否则,人睡着了,火笼倒了,会将被子和草席烧坏,甚至把人烧伤。整个农闲,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阴雨绵绵,家乡的人们有了火笼,都会觉得温暖无比。

家乡的火笼,也见证了人们的礼仪风俗。家乡的年轻人孝敬关心老人,总是自觉地在寒冬的早上或傍晚为老人备上一个装上火红的炭火的火笼给老人家取暧,农村中贤孝妇女就常常亲自把火笼的炭火烧红烧红,早晚送给家中的长辈取暖。老人家从普普通通的火笼,感受到了后辈的关怀,真是温暖入心,儿孙们贤孝之举溢于言表。冬天,主家人正提着火笼取暖,看到有亲戚朋友来了,就会马上翻好火笼里的炭火,热情地递上火笼,说:“您来啦,先用火笼暖暖手。”双方一再坚持和推让,最后以客人接受火笼而结束。要是火笼不暖和了,刚好客人来到,主家会吩咐年少的马上拿出一只火笼,放进黑木炭,再从正用着的火笼里夹出几粒火红的炭火放在黑木炭上面,然后对着炭火吹上十几下就可以请客人取暖用了。一句“谢谢”,一声“应该的”,主客的心里都是既快乐又温暖的,我们小孩子的脸上都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家乡人家的女儿出嫁的时候,火笼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嫁妆,父母都要买最大最好的火笼作为妆嫁,而且都是双数,预示着女儿女婿未来的生活过得红红红火火、子孙兴旺,好事成双。如今,虽然送冷暖空调作为嫁妆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在嫁妆里火笼还是必不可少的。

想起家乡的火笼,我的心头就感到阵阵温暖,温馨也在不经意间浸透全身。家乡的灯笼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