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六年级作文 > 【精选】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6篇

【精选】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2W 次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6篇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是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我的家乡有这些风俗分别是:“吃饺子,扭秧歌,看冰灯,舞狮子,放鞭炮……”

在一年来临之际,我们家会去超市买一些春节用的物品和吃的,回到家后我的奶奶会将买回来的面粉弄成面团,再在里面包上豆沙,再放进天然的冰柜里,因为我的老家很冷,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豆包放到阳台上。把这些干完,我们还会把房子擦的一尘不染。弄完了我会和我的爷爷去门外面贴对联,我们把旧的摘下来,把新的贴上去。然后我的姑姑们会带我去买一身新衣服,因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的姑姑还会再给我买一身红衣服预祝一年吉祥、安康。

过年的时候,我会和我的爷爷和爸爸一起出去放鞭炮,到了晚上我的奶奶会去参加扭秧歌舞,我便和我的爷爷去看冰灯,和冰雕。等回到家我和我的家人们会看春晚,等到了十点我们会一起去包饺子,我会在两个饺子里包上硬币,只要有人吃到硬币,就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福气,有好的运气,我们还会在饺子里包两个甜的,要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着新的一年里会甜甜蜜蜜的。等吃完了饺子,刚好是十二点左右,我们会全家出动,我负责盯着表看,等到了十二点整我们会点燃烟花。

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会去爬山,滑冰。并且会好好的休息一天。

这就是我老家的风俗,如果你们家也有这样有趣的风俗,那就说来听听吧。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我盼望的春节一步一步向我走来,街上的小吃,总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节很特别,它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入四川的春节。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闻到浓浓的辣椒味,街头巷尾的小吃个个都是火红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独有的味道!巷尾老爷爷家的麻辣兔头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听妈妈说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爷爷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吃完还不忘打包带走,回去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四川的火锅是风靡世界的美食,同时也馋住了某些人的嘴巴,无论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劳热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欢围坐在火锅旁,哪怕汗流浃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顿,一阵阵笑声若隐若现。锅中沸腾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滚,如同跳舞一般,让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从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边,张大爷悠闲地吹着口哨,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卖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爱,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买上几个!那些有名的店铺门口总是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再配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还有的门上贴着财神爷和山水画,那些倒贴着大大地“福”字,处处都体现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联想起家乡的无比美好,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可是家乡的热闹和思念却永存下来,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它的年味总能令我念念不忘!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风俗,而我们家乡的风俗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都彰显着风俗的`独特魅力。

我的家乡在淳安,我们这儿的风俗——跳竹马,是最有代表性的。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家乡的跳竹马活动就开始了,这表演我看过几次,十分隆重,也极具特色。

我印象最大的是,今年的跳竹马了。那一天是村里来了艺人们的一天,说是艺人,其实是村里平时表演的人。

不一会儿,城里乡下,不少人们都聚了过来,到了舞台旁,大家都赶来一睹热闹。

随鞭炮与锣鼓声的响起,竹马也开始“翩翩起舞”,老幼青壮年们都从各地纷纷的赶了过来。不一会儿,竹马表演到了高潮部分,人们不禁欢呼着,鼓起了掌。有些人也想去穿那一身竹马服,与他们共舞呢!

竹马演出的地方,在村里的“毛族广场”上。表演进行到了最后部分,在后台的村干部们居然也加入了大家的表演,有了领导们的加入,我们就更开心了。

竹马表演完了,睦剧也隆重的登场了,主要戏目有《南山种麦》、《挑女婿》等,也是十分精彩。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我们习俗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要去保护,传承这种美好的习俗,让美好与快乐持续下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过年时,凛冽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小手,却冻不住大街小巷的锣鼓与鞭炮声,更冻不住人们那似火的热情。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是被街上的锣鼓阵阵和那开心的叫嚷声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来,变成听到村里大队中传来的锣鼓声,与那跳秧歌的口号声了。

穿戴整齐,去到街上秧歌队便已开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跷的人,他们一个个虽然有四五十岁了,但是他们一穿上那靓丽的衣服,踩上高跷,走到人群中,就像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紧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里的一些大妈,小老。全部加入到队伍里了,他们身着粉绿色的衣裳,脸上化着妆,迈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里的秧歌讲究的是跑扭结合,他们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抖肩,手里的布缎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泼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队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阳刚之气,英俊又帅气。秧歌队是由村里的大爷大妈组成的,个个都五十多岁,可在这儿,没有人这样认为,反而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轻人一样。她们扭腰抖肩,看得我们也不禁想参与进去。

这是我妈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队伍里,只见弟弟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把旁边的人逗得笑个不停,我在队伍里也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姥姥在队伍后边说:“快扭啊!”我转头一看,哦,原来我姥也在这里边我带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后边,学着姥姥的动作,踏着音乐的节奏,在队伍后边儿扭起了秧歌来。扭着抖着,感觉自己的烦心事儿也抖没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秧歌队后面接着舞狮舞龙的,只见那龙绕着人们走了一圈又一圈,时不时还走到人群里跟我们一起嬉戏。那狮子可十分活跃,一会儿从那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蹦出来。在大年初一,人们卖力的表演着,只为了人们的欢笑和将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习俗传承下去。

年过完了,也许今年与明年又不一样,但这家乡的习俗是不会更改的,它会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那一天的端午节,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场,买来了粽叶、糯米、肉等。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就忙开了。奶奶忙着洗粽叶,妈妈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几句下来,妈妈不耐烦了,说:“别吵吵,你来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体会一下包粽子。”听到这里,我立马翘起了嘴,自以为事地说:“好啊,来就来。这么简单的事,难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