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谚语 > 如何解释‘燕子低飞要下雨’这个谚语?

如何解释‘燕子低飞要下雨’这个谚语?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6W 次

  谚语:

燕子低飞要下雨

如何解释‘燕子低飞要下雨’这个谚语?

  解释:

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使得昆虫的翅膀较湿,因此,作为燕子食物的那些昆虫飞行的能力大受影响,只能在贴近地面附近飞行,于是,燕子也就降低了飞行高度,在贴近地面附近寻找自己的食物——昆虫。 据考证,昆虫是地球上最先摆脱地心引力作用,学会了飞行的动物。

由于千百万年的进化,昆虫飞行的安全性能极高,但为何昆虫在阴天时要降低飞行高度呢?果真是由于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大造成的吗?昆虫的飞行工具果然象人们想象的那么落后,其翅膀居然能被潮湿的空气弄湿吗?

根据我对下雨前空气湿度与晴天的湿度的对比,发现其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且,并不是说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就一定要大于晴天时的湿度,有时空气中的湿度在晴天也是很高的,并造成极度的闷热,但此时天空中的燕子并没有飞的很低。由此可见,空气中的湿度对昆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并不行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自然的进化使得绝大多数昆虫的翅膀上都有各自的防水措施,这些防水措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使得昆虫的翅膀一般不会粘上雾水,更不可能被潮湿的空气弄湿。

昆虫必须具有在各种湿度的气候中保持飞行能力的本领,才能够保证其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试想,如果那种昆虫的飞行能力在潮湿的空气中就大受影响,它们肯定会被自己的天敌一扫而光,绝对活不到今天。

因此,燕子和昆虫在阴天时要降低飞行高度应该另有原因。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具有某种本能一定是有其道理的,否则就没有必要进化出这种本能,生物进化的选择往往是最科学的选择。笔者认为,燕子和昆虫在阴天时选择降低飞行高度,是为了防止雷电的伤害以及雨点和冰雹的打击。 强大的雷电足以将一架巨大的飞机击落,小小的燕子和昆虫自然无法抗衡雷电以及雨点和冰雹的打击。

在历史上,肯定有大量的飞禽和昆虫被自然界的雷电以及雨点和冰雹击毙,于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今天的燕子和昆虫就具有了一种感觉是否会出现雷电以及雨点和冰雹的本能,每当将要下雨,为了预防万一,只要有一点出现雨点、冰雹和雷电的可能,它们就会纷纷降低飞行高度,在便于及时躲避的地面附近活动,以避免在高空中成为雨点、冰雹和雷击的目标。 因此,昆虫并不是不能在潮湿的空气中飞的很高,而是为了防止雨点、冰雹和雷电伤害到自己,本能地在下雨前降低了飞行高度。那些一遇到湿度大的空气就飞不动的昆虫,即使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现在也早已被自然界淘汰掉了。

  关于动物类预示下雨的谚语: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夜里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落滴起泡定阵雨。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十雾九晴。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