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怎样上好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3W 次

怎样给一年级的孩子上好第一节语文课?读了下面的故事,我们再来交流。(摘自石头老师的博客)

怎样上好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

在美国,一年级小朋友的第一节语文课是如何上的?请看下面的叙述。

开学第一天,学生来到了一年级教室。老师挨个与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学生都坐在地毯上。贝特勒克老师取出一本厚厚的名为《姜饼男人》的巨书。这本巨书放在桌上有 30英寸高。超大的文字和彩色的插图,不仅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老师戴上“姜饼男人”的面具,指着插图为全班同学朗读这本书。还不时带领学生表演其中的一些词句,如:跑呀!快跑呀!你们追不上我!因为我是姜饼男人!在愉悦中,大约15分钟,他们就以这种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完了这本巨书。

刚读完这本书,学校的厨师走进教室,交给老师一张纸条。老师向着全班大声地读起来:“我从你们的书里跳出来跑到了自助餐厅,快来和我见面!姜饼男人。”老师和学生迅速来到自助餐厅,但没有找到姜饼男人。他们向厨师打听,厨师都说没见过。最后,他们在烤箱里发现另一张姜饼男人留下的纸条:“我已经去浴室旁边的门卫储藏室了,再见!”

孩子们又去门卫室找,还向门卫打听姜饼男人。门卫告诉他们来迟了,姜饼男人已经去卫生室了!

于是他们来到卫生室问护士,从护士处他们获悉又迟了一步,姜饼男人已经去辅导主任办公室了。

然后他们又去了辅导主任办公室和校长室。最终,校长告诉他们,姜饼男人已经回到他们的教室。

当孩子们回到教室时,每个人在自己的课桌上找到了一块饼干——姜饼男人饼干。老师说,我们先洗一洗手再吃姜饼男人给我们的饼干吧。孩子们转了一圈,也累了、饿了,很听话的洗了手,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老师把故事《姜饼男人》又朗读了一遍。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喜欢上了柏兹?贝特勒克老师,一定要贝特勒克老师再为他们朗读一个故事,但是老师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孩子们,下一节课我们再读另外的故事。”孩子们不依不饶,生气地嘀咕着:就算你能认字了,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也能认字、读书……孩子们期待着贝特勒克老师为他们朗读下一本书,他们更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朗读和写作故事。

上海虹口区一位局长 读这个案例,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熟悉学校环境,是减少孩子恐惧感的第一步。

所有的人,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心中总会有些担忧和焦虑,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成人是这样,孩子们更是这样。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入小学的时候,总会有一批孩子哭哭啼啼的不愿意进入校园,有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坚决不要去了,就是这种恐惧感的直接体现。

教师面对新生,一个首要的任务:教师要让孩子消除对新环境的恐惧、消除对即将要开始学习的新学科的恐惧,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柏兹?贝特勒克老师显然深谙此道,一本《姜饼男人》的“巨书”,本来是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的,但在老师惟妙惟肖、游戏般的故事讲述中,孩子们的压力化解了。为了寻找姜饼男人,孩子们认识了学校里应该认识的人:厨师、门卫、护士,辅导主任,校长,还了解了应该知道的部门:餐厅、浴室、储藏室、卫生室、辅导主任办公室、校长室。可贵的是,学校的所有人员从校长到员工都参与了孩子的游戏,共同构建出这一堂令人难忘的课程。

点燃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小的心灵对校园生活充满向往和留恋,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

第二,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一定非要从笔画开始。

对于不懂得拼音、不知道笔画顺序的一年级新生,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否一定要从笔画、汉字的认知开始,再到借助简单的故事学汉字?贝特勒克用自己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在孩子们学习拼音、识字的时候(甚至在此之前),孩子们就可以阅读、写作。在第一堂语文课中,贝特勒克老师通过体验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阅读——表演文中的词句;感受人物形象——追寻姜饼男人的`踪迹;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期待着老师的下一本书籍;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动机——期待着独立阅读和写作的那一天。

从幼儿教育和小学衔接的角度看,很多家庭和幼儿园,已经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开展了非常多的看图说话的训练和情境表演,贝特勒克老师显然对这些情况烂熟于胸,在第一节课中采用了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方式,让孩子们产生“这不和在家中、在幼儿园一样吗”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使他们非常迅速地进入老师为他们创设的游戏空间,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最近这几年,我们才开始关注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而且重点关注的还是小学升初中这一阶段。其实,每一个学段都存在这样的衔接问题,其中学生心理状态的衔接尤为重要。

阅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语文教学要从第一课开始将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语文教学的进行,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教师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还需要动更多的脑筋。

第三,习惯的养成,要避免说教。

很多老师在新生的第一堂课上,都忙着树立自己的权威,给学生很多的规定和约束。比如说,未经同意不能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发言要举手;平时要将双手背在后面,身体要坐直;上课期间不能去厕所;作业要按时完成;……等等。本来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心中就充满了恐惧之感,经由教师这样一堂堂课的规定和约束,他们的恐惧感更加强烈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在思考万一违反了教师的规定,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付,可以避免自己不会太尴尬。孩子从一开始就对学校心怀恐惧,就在想着怎样在课堂上做一个乖孩子、一个小绵羊,这样必然对学习丧失兴趣,孩子失败的伏笔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埋下了。

无论是班级的规章制度还是学生的习惯养成,都要避免说教和强制,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感悟、去遵守。“饭前要洗手”,这是家庭和学校都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如果每当吃饭之前,老师和家长就要提醒一番,一旦发现孩子没有做好还要批评一顿,孩子一定不厌其烦。贝特勒克老师带着孩子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回到教室的时候,看到每个同学都有一块姜饼男人制作的饼干,老师一句“我们洗洗手再吃”,孩子们都很乐意的去做了。我想,当贝特勒克老师连续几次在孩子们活动之后吃东西之前给他们一个洗手的建议,不用讲很多大道理,孩子们就会自觉养成吃东西之前洗手的习惯的。

我们现在教育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知行脱节,家长、教师都不去践行,只是要求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哪个,孩子给搞的一头雾水。言传身教,对于道德、习惯的的培育来说,要慎言,更要注重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