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高中语文科技文解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语文科技文解题方法有哪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3W 次

高考试题中,第二大题往往是科技文阅读,意在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分值为九分,占高考语文总分的近十五分之一。在复习训练过程中,由于这类文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类)属于前沿科学,充斥着浓厚的职业术语,学生读起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兴趣可言,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往往是失分所在,但只要认真分析总结,抓住规律,就完全可以将这九分尽收囊中。

高中语文科技文解题方法有哪些?

一、快速浏览所给材料,迅速了解并获取有效信息。高考语文试题量大、时间紧,不容我们只字逐句去读,要学会速读。

二、牢记一句话:“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区域”。速读所给材料后,仔细阅读题干,弄清题意。首先找出题干中提到的问题在原材料的哪一段,就在本段或上下段中找。细读该范围中的段落,就能找到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准确筛选出答案。

三、最快捷准确的办法:排除法

一般来说,科技类说明文后的题不外乎二类,一类是“对相关的内容的说明(表述、推断)正确(符合文意、属于)的一项是”,一类是“对相关内容的说明(表述、推断)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属于)的一项,不管哪一类,只要遵循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这一规律,就能找到说明(表述、推断)正确(符合题意、属于)的一项,或找到说明(表述、推断)不正确(不符合文意、不属于)的一项从而排除其他三项。

如2006年全国卷Ⅱ第二大题⑤小题,A、B、C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只有D项不符合文意,可排除。

2006全国卷Ⅰ第二大题,只有B项与原文“潜至2000米深处后```````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相吻合,排除其他三项。

四、抓关键词、找对应点,在比较中筛选答案。

把题干中提出的问题在原文中找到后,要善于抓关键词,找对应点,在比较中排除干扰。

一般来说,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2、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3、主观武断、随意猜测

4、夸大(缩小)其辞、言过其实

5、因果倒置(包括主次倒置、肯否倒置、源流倒置、古今倒置)

如2006年北京卷⒁题A项中“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在原文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属于偷换概念,D项缩小其辞,只有C项与原文一致。

出现的词语有:“许多”变为“各种”

“或许”变为“必定”

“可能”变为“一定”

“和”变为“或”

“像”变为“一样”等等

出现的现象有:“已然”变“未然”

“假设”变“存在”

“或然”变“必然”

“复杂”变“单一”

“普遍”变“特殊”等等

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二大题⑥小题B项中的关键词句是“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而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事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其者重要作用。”与题干“主动”、“被动”相对应的句子为“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保持”、“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抓住这些词句,谁主动,谁被动,不言而喻。

“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抓关键词,找对应点”不仅是科技文阅读得分的法宝。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中同样可以赢得高分。

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三大题⑩小题中,B项题干为“何远…….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县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而原文(提出问题的地方)是这样描述的:“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题干明显与原文不符,可排除B项。

2007年全省第一次诊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⑩题B项题干为“其(范哗)父在作广州刺史时贪赃枉法”,而与题干相对应的是: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是非常明显的张冠李戴。

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文学作品阅读⒁小题“绵之土有哪些特点?”提出这个话题的区域在第五段,细读第五段以后的段落,就可以找到关键词------“极细柔”、“温柔”、“暖”、“金黄色”、“净土”,这不正是绵绵土的特征吗?

还有⒂题: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题干划定了范围“全文”,为何有近乎重逢的狂喜?看全文找到关键句子:“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我现在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我们找到找不到。

同样的例子在历年各省市的考题中都可以找到,不再一一举例。

如此说来,我们能挣带的分数不止9分,而是9+3+4+6=22分,超过了语文总分的十分之一。

“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抓规律,得高分,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