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素材 > 素材作文-北国深冬不吹雁示例

素材作文-北国深冬不吹雁示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6W 次

(一)

素材作文-北国深冬不吹雁

“北风吹雁雪纷纷”。表面上看去,这句诗确与事实相悖。雁,候鸟也,按北方季节,秋去春归。这句诗描写的分明是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北国冬景,雁早已南去,何能吹雁?

有人说,这是诗人的偶然发现,有可能。否!因为“吹雁”它本身就违背了雁的生活规律。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源泉怎么能够脱离社会生活呢?鲁迅说:“天才的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长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的二三尺而已。”所以说高适不会平白无故地唱出“北风吹雁”,显然此种善意的原谅般的解释是不能立足的。

同样,有人说这是“诗人的千虑一失”,也不成立。因为诗人与董大离别之时心情惆怅,对当时的环境感触至深,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便是明证,绝不会张冠李戴,凭空让雁飞出来。

以上两种解释是一般人的。他们出于对诗人的敬仰,原谅他的“过失”,却误解了他的诗意。

(二)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出了高适的这首诗。对“北风吹雁雪纷纷”一句,课本末注,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参”解作:描写了“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的氛围。”这种观点无形中明确肯定,北风吹雁,雁在北风来临之际未曾南飞,而是甘愿受此一番苦,卖掉一条命。殊不知,任何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机能,因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显然,雁不会留在北方的寒冬吹北风,而要回到它南方的“安乐窝”。

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唐诗鉴赏辞典〉,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是北风狂吹,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虽然这种解释明显与事实相勃,但因为它是最新研究成果,又最有权威性,因而接受这种解释的人很多,从而它造成的错误影响也就最大。

但是这两种最有权威性的解释皆与事实相悖,细心的有责任感的读者,一定会对此提出异议。

(三)

山西师大语文报社的周刊〈语文报〉,1986年6月2日刊物〈即总第299号〉第四段“课文辅导”栏中登载的'黄书铭同志对此有解释。

古有“雁行行”之说,用鸿雁飞时整齐的行列,谐指兄弟。高适与董大是情同手足的知已。知已分别时心情的惆怅和悲酸,再加上大野茫茫,朔风刺骨,雪花狂飞的凄凉环境,诗人就很自然地想起了这“雁行行”之说,于是借“雁”喻人,吟出了这“北风吹雁雪纷纷”情深而别致的佳号。

黄书铭同志解释此句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在这冰于雪地里,我们这对‘雁行’兄弟就要分别了。”他说这句诗既是实写,又蕴藉当时的世态炎谅,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处境,还扣合了诗题的“别”字,提起下文,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笔。

可是黄这种见解未免太牵强,虽然比较合情理,但还是难以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

第一,是否有充足证据证明,唐代或唐以前已有“雁行”之说?现在我们对“雁行”一说毫无怀疑,但对几千前的事就不得不认真判断了,不能说当时有“雁行”一说,正如不能讲唐代有今天的原子弹。

第二,“雁”这种鸟儿,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好是坏,不可定论。如雁被当成厌物,我想高适绝不会把自己好友董大比成人们心里讨厌的东西,正如当今人们不愿说自己是魔鬼一样。

第三,最大的疑问,诗人当时是否意识到“雁行”,是不是黄书铭同志以自己的渊博的感情去理解诗句?

说点题外话,即使如黄所说,那么这种深奥的典故,为一般读者所难达到,不易为别人接受。

(四)

石家庄市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读物,叫《幼读古诗一百首》,丁新彦同志选录并注释了这一首《别董大》,他对“北风吹雁雪纷纷”一句解释说:

“寒冷的北风,刚刚送走了大雁,现在又送来了鹅毛大雪。”

这种解释,既合乎自然规律,也合乎情理,合诗人的意味,合人们的口味。

既然诗人可把“乌云遮日,天昏地暗”的景象说成“千里黄云白日熏”,那么他身处北国深冬“雪纷纷”的环境,想到自己与挚友离别,一定要自然想到“大雁南飞”。在寒风来临之前,雁要南飞,形象一点,北风送走大雁。如果说“北风送雁雪纷纷”,未免把寒风描写得太富于人情味、温和,与后面的肃杀场面“雪纷纷”不相容,这是其一;其二,“吹”字更切实际,风由空气流动而成,人们常说“吹风”或“风吹”。因而,“吹雁”就更为合理。

再说,“雁南飞”是作者很自然容易想到的。在他之前已有古诗《孔雀东南飞》。

所以,我认为丁新彦的说法,从实际出发,从常识起步,更为正确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