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笏板是哪个朝代的

笏板是哪个朝代的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6W 次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笏板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

笏板是哪个朝代的

笏板是哪个朝代的

商周时期

用途

笏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书籍记载

《礼记·玉藻》中记载:“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旣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韵会》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根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