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2W 次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1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必须绕行,很不方便。愚公很(恼火 愤怒),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愚公(号召 召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冀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都很(称赞 赞同)。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________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

愚公_______地回答:“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听了这番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阻止 阻挡)了。∥

1.把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词语划去。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第五、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3.在文中找出与“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已用“∥”分为四段,请写出第二、第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划去:愤怒 号召 称赞 阻止

2.不屑 很有信心

(答案不唯一)

3.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4.愚公召集并带领全家挖山,一年四季不休息。

智叟劝告愚公停止挖山,愚公回答说要子子孙孙地挖下去,决心挖掉大山。

(意思对即可)

5.坚持不解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6.认准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最终会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2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本文是一篇带有______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 。

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小题1】神话(1分)《列子·汤问》(1分)

【小题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小题3】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克服困难必须要下定决定,并坚持不懈地奋斗。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提示不要连题也不看完,就匆匆忙忙的填上“寓言”,被日常考试的定式束缚。此题主要是日常加强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个句子注意“固”和“孀妻”的解释。文言文翻译一般采用直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山神“惧“和天帝“感”,是文章的侧面描写,还是反映愚公移山的坚定不移;小题的第二问要联系全文考虑:愚公“年且九十”全家移山,并且移山的工程非常大,工具简陋,运土来回的路程遥远,愚公依然选择了移山;面对智叟的嘲讽给予了有力的还击,由此可看出愚公下定决心就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此小题前一问要注意侧面描写的作用,后一问注意联系全文提炼观点。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3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迭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予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学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将要、快要。

(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2.D

3.C

4.(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示例: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意近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4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方七百里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B. 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 甚矣,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C. 欲穷其林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山不加增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

答案:

6.D 7.B 8.A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5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6

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题。(16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3分)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告之于帝?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方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何苦而不平()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小题4】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险峻的大山;②方圆;③尽;④愁,担心。

【小题3】①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小题4】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的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虽我之死”的“之”字,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故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险”字的特殊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第一句注意“之”字的翻译,第二句同样注意“之” 字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地理知识,写出挖山之后,会出现哪些后果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7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答案】

14.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 、赞同 ④ 聪明

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

1 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8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如土石何( ) (2)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1)加强反问语气。(2)通,变通(3)穷尽(4)通无

2.(3分)你太不聪明了!

3.(3分)D

4.(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9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愚公移山

(节选)

河曲智叟关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曹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固不可彻( )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3)何苦而不平(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2)穷尽;(3)愁;(4)通“无”。

2、你太不聪明了!

3、D

4、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