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防微杜渐的典故

防微杜渐的典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8W 次

防微杜渐的典故1

防微杜渐的典故

防: 防止。微: 微小,指坏东西刚刚冒头。杜: 杜绝,堵塞。渐: 事物发展,加剧。语出《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人丁鸿是个潜心钻研学问的才子。他父亲去世后,按当时的封建制度,应当由他承袭定陵新安乡侯爵的位子。但他上书朝廷请求让其弟继承侯爵,然后跑到外面躲了起来。朝廷对他的请求没有答复。不久在他老朋友鲍骏的开导下,为接续父业,他才不顾及弟兄间的私情,回到故乡接受了朝廷的恩赐。88年,和帝刘肇继位,但是他的母亲窦太后掌握实权,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重臣,把持着国家的权力。有一年,发生日蚀,丁鸿就利用这个机会,上书和帝,指出这是不祥的征兆,如果皇上能够亲自负责整顿政权,在事故刚露出萌芽时,就铲除它,那么就能消灾免祸,得到幸福了。和帝刘肇早就有这种想法和打算,于是采用计谋免去了窦太后哥哥窦宪等人的重要官职。不久,窦宪和他的.弟兄们都自杀而死。

“防微杜渐”始见于《宋书·吴喜传》。泰始七年(471年)南朝宋太宗明皇帝刘彧给刘勔、张兴世等人的诏书中有云:“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不欲方幅露其罪恶,明当严诏切之,令自为其所。”此外,《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载: 桑维翰《上石敬瑭疏》有云:“虽栉风沐雨,上劳于圣躬;而杜渐防微,实资于睿略。”

现“防微杜渐”一般用来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刚要冒头时,就加以制止,不让其发展。

防微杜渐的典故2

“防微杜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隐患或错误刚露头的时候,就要加以防止。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