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精选15篇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6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精选15篇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

2、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什么是“生命桥”?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认读生字。

3、交流:

⑴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

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可从两方面想:一是骨髓对小钱的重要;二是在余震中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李博士抽取骨髓并连夜赶往杭州为小钱做手术。

四、指导朗读

人们救助小钱,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那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到这种爱呢?

1、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

2、同桌交流:同桌之间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3、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预想:

⑴ 最后一段: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这是一种感动。)

⑵ 第五段: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⑶ 第二段: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⑷ 第四段: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很令人感动。)

⑸ 描写李博士的句子和段落。

  五、总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救助小钱的过程中,人们用情、用爱,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去体会人与人之间这美好的.感情!

六、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第二课时

一、继续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预想:

⑴ 捐献骨髓的那位中国台湾青年: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献骨髓。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出示地震的图片)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⑵ 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李博士就是中国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理解“奔波”一词。提问:李博士为什么要奔波十几个小时呢?

(出示地图看中国台湾和杭州的位置,解释到香港中转的原因。)

(由于历史和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爱的奉献》的旋律中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补充阅读材料,加深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补充材料的片段。

2、学生自己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这篇文章后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想象拓展,指导写话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1、学生自己写。

2、指名读,评价,修改: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

1、你现在是怎样理解“生命桥”的?

2、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也许仅仅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杭州 中国台湾

小钱──爱心──年轻人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3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4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朋友的含义,它不受时间,地域,知识,地位,金钱,年龄,性别等的限制。明白对于任何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重难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并说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2、指导分段,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4、、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

①xxxx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5、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记叙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不熟悉到很熟悉,最后成为朋友的故事。

五、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8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8个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项本领,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

3.小组成员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小组汇报单。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一

课文

方法二

课文

方法三

课文

方法四

课文

方法五

课文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常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5.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6.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

“交流平台”主要是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和总结,既然是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就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小组交流时,特地强调“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并填写小组汇报单,让学生们在总结梳理中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面。同时,交流时要求“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既是考查学生这一能力的掌握程度,也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

板块二认读词语,理解运用

1.引入话题: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走进了祖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也认识了许多满怀爱国热忱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操,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请看一组词语。

2.出示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然英勇无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公执法刚正不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重点提醒:“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4.启发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

5.出示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请学生说说可以用上哪些词语来评价。

戍边将士周恩来梅兰芳

预设: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

6.请学生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7.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生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8.展开联想,理解运用。

(1)教师启发:咱们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可以说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也可以说自己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人物。

(2)学生交流,老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以便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志存高远的钱学森

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

大义凛然的李大钊

英勇无畏的邓世昌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精忠报国的岳飞……

9.词语拓展。

(1)学生交流: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舍己为人忠心耿耿

舍生取义威武不屈

在词语的认读、理解和运用中,充分让位给学生,以学生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符合语文园地以知识的梳理、总结、运用为主的学习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过程

板块一对比学习,体会语气

1.复习:齐读“词句段运用”中的8个词语。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2.学生自由读例句,圈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文中的两组例句。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是一个陈述句。

4.同桌对比读,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语气的不同。

5.请男生读第一组的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第二组反之,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6.师生对比读,再次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7.创设情境,表达练习。

(1)情境一:课件出示广场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

①指名学生与小明对话,提醒小明,练习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联系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想想还可以怎么说。

②明确:提醒别人可以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③同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与别人交流,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

(2)情境二:课件出示过生日图片,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送礼物的人,一位同学扮演收礼物的人,进行口头表达,要求用上陈述句和反问句。

①请两组同桌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②明确:可以说“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也可以说“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

8.小结: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反问句的语气比较强烈,在生活和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9.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本次练习重在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清表达对象和表达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板块二朗读想象,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让我们在学习中再次感受唐诗的魅力。

2.课件出示诗歌,请学生齐读诗题,交流: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通过“别”一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高适送别朋友董大的情景。

3.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老师朗读。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4.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重点关注“曛”的读音。相机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5.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上横线,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明确:全诗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请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交流,教师引导: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2)老师启发:此时此地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指导学生读出离别的愁绪。

(3)教师引读:别情依依,难舍难分。在一片离愁别绪中,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劝慰、勉励自己的朋友——(学生齐读第三、四句)

(4)想象说话:此刻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怎么说?

预设: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7.小结:诗歌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8.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

9.出示课文插图,背诵全诗。

10.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诗歌的教学以朗读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在读中释题、正音,在读中把握内容、提出疑难,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完成对精妙含蓄的诗歌语言的积累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的感受。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部分,教学时,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1.交流平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交流的意见进行整合并填写小组汇报单,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2.词句段运用

先让学生认读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引导他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工具书,然后全班汇报并总结,最后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的积累尝试运用这些词语,最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日积月累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再在读中了解诗意、提出疑惑,老师相机指导,最后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受诗意。在这样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9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这两个字分别意味着什么?生说,教师总结:“有”意味着拥有、索取,“当”意味着奉献、给予,板书:奉献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讲”字,你读出了什么?男孩平时除了对弟弟讲圣诞礼物,还对弟弟讲什么? 师小结:多好的哥哥啊!始终想的都是弟弟,平时给他讲好看的圣诞礼物,今天想到的还是弟弟,你能把这种对弟弟的爱读出来吗?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小结:保罗明白了,男孩不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汽车,而是想让他那腿有残疾的弟弟亲眼看看汽车啊!听了男孩的话,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

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保罗

小男孩)整个故事是由什么事物引起的?(一辆新车)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工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二、品读感悟。

1、上一节课读文章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被文章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都在用心朗读,用心体会,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两遍,试着抓住重点的标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感动的'原因,读后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小组交流。

3、大组讨论。

(1)实物投影第一次保罗错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却说:“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令保罗惊讶,也令我感动,我感动小男孩,不是想着获取而是想着给予。板书: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B 谁能把这一段话读好,把自己内心的震撼、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分角色读。)

C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2)实物投影“车开了一段……那些好东西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是为了给他有残疾的弟弟一个希望,希望对于脚有残疾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来去自如,而小男孩要给弟弟买一辆新车,对弟弟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足以看出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师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B 小男孩说的那一番充满爱心的话真让人感动,谁能念这一段话?

指名读、挑战读。

拓展:你觉得小男孩想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

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是一群充满爱心的还孩子,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保罗下了车,把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说说感动的原因。

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多媒体展示)。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罗,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围成小组互相说一说。

现在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三、总结深化。

1、出示名言。

高尔基曾经对他的孩子说:“给永远比那快乐。”

(电脑)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2、读了课文,你向想到了什么呢?拿出纸笔,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学生书写,小组交流,选相互好的,放到投影仪上,大家一块儿读。

4、师总结:让我们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板书:

20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又借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1

【设计理念】

本课的阅读设计,就是指导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使小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勾、画、圈、点等各种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做到对文本了然于胸,烂熟于心,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最后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锤炼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①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②《小英雄雨来》课件(或挂图、幻灯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理解课题

1.亲情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设计意图]

亲情导入以激发情趣,解释课题以感知全文。引导小学生理解英雄的意思,为下面的快速阅读作好铺垫。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中感悟、理解。出示思考题,点拨学生自学时的思考方向,帮助小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课文。

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①会读多音字。本课多音字较多,哪位同学能读准字音。如:“还”、“弹”、“扎”、“拧”,在本课分别读“huán”、“dàn”、“zhā”、“nínɡ”。

②理解重点词。课文中有些词语,现在已不常用,如“晋察冀边区”、“扫荡”,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理解基本意思。还有些鬼子说的话,具有日语特点,如“这个,金的,也给你”,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

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

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也有用石头的)。

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

劫难:灾难。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师归纳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夜校读书

  ↓

  掩护李大叔 勇敢机智

  ↓

  智斗强敌 热爱祖国

  ↓

  村民夸奖

  ↓

  机智脱险

4.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①自愿读或者表演。②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小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认识多音字,理解重点词,了解课文表达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小英雄”的品质。使小学生自学能力得到锤炼。分角色读或表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四、布置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

[设计意图]

在复习中导入,学生一方面可以回顾课文整体内容,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把握重点,及时达到能力的迁移,很快过渡到新的教学环节。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同学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①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直朝后院跑去。

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④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年高:年纪大。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大小来衡量,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可以帮助或引导学生感悟语境的巧妙,理解课文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小英雄”的品质。

3.指导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特别提示:对加小标题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不必强求一致。以下标题供参考:

①游泳本领高 ②上夜校念书

③掩护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宁死不屈 ⑥机智逃生

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作小标题。引用原句要加引号。如: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么也没看见”

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设计意图]

归纳小标题是很难的,小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所以,这里提示了几种方式。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

4.探究段间的联系。

①课文为什么描写还乡河景色美?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

②课文为什么描述雨来上夜校读书?

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③课文描写鬼子阴险狡诈和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

④结尾描写雨来脱险没有死,有什么作用?

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②文章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③文章第六部分有一段关于“还乡河静静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语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预语感能力,体会课文语言的美妙,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以点带面,“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缩写:把课文改变成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望着妈妈笑 【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 【读书】

  掩护李大叔 【掩护】

  与鬼子斗争 【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 【枪声】

  雨来没有死 【脱险】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讲故事。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抓住重点部分导读。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为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底蕴,确认价值指向的导读目标。引领小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3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会回答课后问题。

2. 懂得应该怎样爱护动植物,并愿意行动起来。

3. 学习课后生字,掌握联系上下文猜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 进入学习情境。

1、 学生唱歌:《春天在哪里》。

2、 背儿歌:《春天的手》。

3、 背诵诗歌:《春晓》。

4、 同学们既会唱关于春天的歌,又会背关于春天的诗歌,看来对春天还挺

了解。那么如果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同学们去大自然中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后揭示课题)

[通过唱歌、背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对春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请学生谈自己“怎样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二、 熟读课文。

1、 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2、 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

(1)、教师范例。 昨天,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字,可当时又没有字典可以查,也没有别人可以请教,你们说怎么办呢?老师是这样做的:

(出示句子:昨天,我看见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刚要摘一朵,又想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就把它画下来了。)

“摘”老师不认识,就想:这个字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刚要‘拔’一朵,”不对,“刚要‘掐’一朵”,也不对,那一定是“摘”了,再一读课文,还挺通顺,意思也对,就是“摘”。

[猜字法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要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展示思考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种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猜字。你有不认识的字吗?试着猜一猜。(先独立思考,猜字,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评价。)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对照,反思:自己猜对了那些字?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了解了方法后进行识字的实践能够促进对这种识字方法的掌握。对照自己“猜”对了哪些字,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到成就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种识字方法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练读课文,进一步识字。

4、 教师以多种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三、 学习课文。

1、 课件展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们找春天,都带来了什么?(学生说后引导读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2、 填空。

( )的桃花 ( )的柳枝

( )的小草 ( )的桑叶

3、 读一读,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如果是你,你会带来什么呢?

( )的___________

4、连起来,说一段话。

(1)、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 )的_________,( )的_______,( )的_________,( )的________ ……

(2)、与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这一段话表达上很有特点,是极好的训练点。通过课文内容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课外拓展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对春天的了解。]

5、最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呢?

6、讨论:你认为谁的作业最好?为什么?

7、交流。教师以相反的观点出现,与学生争辩,让学生懂得要爱护生命,并说说今后自己打算怎么做?

8、读一读,背一背古诗《鸟》,感悟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9、听故事:《一棵小树》、《大皮鞋的故事》。

10、你看到人们是怎样爱护生命的?遇到过破坏生命的行为吗?你会怎样对他们说?

11、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来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给公园里的标语牌设计一些宣传与吧!(结合语文天地P39内容进行。学生讨论后交流设计的宣传语,教师选择一些写在标语牌上。)

[学习了课文,学生初步树立起了珍爱生命的意识,朗读了诗歌,倾听了故事,学生的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可是珍爱生命需要学生的行动呀!课堂上,学生可以设计宣传语。这样做不仅深化了情感,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作业建议。

到社区中宣传要爱护花草树木,要珍爱生命。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等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到社区中做宣传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深化情感,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

孩子

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15

【内容分析】《幸福是什么》是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写的。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目的】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幸福的含义。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出音乐《幸福拍手歌》,教师与学生一起歌唱拍手。导入课题,展现问题——幸福是什么。

展现课件,总结幸福的种类是多样的,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幸福是什么》一课来寻找答案。

二、 检查复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挑选一名“小老师”带读,帮助纠正,适时表扬。

讲解生字词。

三、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同学们,我们已经扫除了课文中的生字障碍,现在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幸福吧!全班快速的默看课文,边看边思考,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看来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的很强。本课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的故事。(课件展示)

四、 细读课文 体会幸福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童话主要是用了什么样的记叙手法?(事情发展顺序)有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事情发展顺序要去怎么交代事情呢?(起因、经过、结果。)很好,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第几段到第几段是交代事情的起因的?第几段到第几段又是交代事情的经过与结果的?

第一部分: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起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那么他们挖井的过程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高兴、兴奋。)而挖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大家都在课本上找一下答案。(教师总结。)

在挖井后他们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分别又做了什么决定?

第二部分: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

“三个青年快活地看着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分析小井旁边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青年快活是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了幸福的含义。)

三个青年最后明白的`“幸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用波浪线画出来。边画边思考: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都做过了些什么,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分析第一个牧童)第一个牧童在是十年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成了医生。)他是否懂得了幸福的含义,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治病救人。)(教师总结,同时让学生表演怎样治病救人,病人反应又是怎么样。)

(分析第二个牧童)第二个牧童在是十年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过很多工作。)他是否懂得了幸福的含义,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帮助别人。)(教师总结,同时让学生思考做过很多不同工作的时候是怎么帮助别人。)

(分析第三个牧童)第三个牧童在是十年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成了农夫。)他是否懂得了幸福的含义,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耕田养人。)(教师总结,情景演绎农民种田。)

第三部分:

在他们聊天的时候,谁出现了,说了什么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在这里的“义务”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就是孝顺父母。总之,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这三个青年都明白了:因为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对别人有用的事。这就是智慧女儿叫他们寻找幸福的目的。

(课件展示)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最后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捋一下文章的脉络,做一下总结。

拓展:

对于幸福这个词,原本你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作业处理】完成小状元。【板书设计】第一个牧童——医生——治病救人

第二个牧童——很多工作——帮助别人 劳动、做有意义的事情

地三个牧童——耕地——养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