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荐】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荐】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1W 次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

刚跟《山中访友》过完招,接着便是更难上的《山雨》,这是散文家赵丽红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仔细阅读了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大约有六处之多。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虽然常讲,但没有整理过,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边讲边忘,学生并没有掌握。

上这一课,我索性将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小学语文教师实用辞典》

省略号:

1、引文省略;

2、列举省略;

3、话没有说完或语意未尽;

4、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5、表示声音的断续或延长。

破折号:表示语意的'注释、转换、跃进、或语言的中断声音的延长。

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标点符号选择正确的义项,但这一处略有争议: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这里的破折号的用法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跃进,但未敢贸然定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处理以下三个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三句话,勾勒出雨来的神奇,雨中的音韵美和色彩美,雨后清新的绿色,以及我对山雨的喜爱,大自然的赞美。且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喻,拟人,想象。抓住重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2

第一次习作指导后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的让我很“失望”,我不是怀疑学生,而是怀疑我自己,在作文指导的方法上是不是失败了,要不这些可爱的孩子怎么就只写出百十二百来个字,更让我很失望的是内容干巴巴的,没有把要设立自己心目中的节日的原因或者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想象中的节日的写具体,看着两节课的学生“成果”,同时也是我的“成果”,我感到惭愧极了,作文指导课有感。怎么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

我只是在幼儿园工作了一年啊!难道是因为这?我不相信会是这样。后来我询问了教过四年级现在跟班走的的丁老师,她告诉我说四年级作文是不太好写。难道是因为不太好写?后来我上网查找这方面的学生的习作,终于在百度上找到了两篇,其中一篇内容如下: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在地球这个大千世界里,我过的已经厌倦了。钱很多,再存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连银行都说内存不够大。听说最近流行月球探险,我便从银行里取出20xx万美金,开始我的月球之旅。

“月球之旅”这一娱乐项目是中国人研制开发的,我在航天技术人员的协助和紧张的训练后进入了太空舱,由神舟X号把我送上月球,整个飞船中只有我一个(这是我额外提出的要求)。

我的行动由无线电作指导,在月球上的行程由卫星监控。我必须时时刻刻与地球保持联系,即便是我迷失方向,也会顺利抵达人类的地球。

好大的月球,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黑黑的一大片让人感到很单调,很无聊,只想发脾气,看到脚下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一怒之下就一脚踢开,由于在月球上失重,我被自己的力掀翻,头朝地,头上戴的仪器被砸坏了,幸亏安全措施好,我没有受伤,可以继续前进,可是与地面无法联系,信号中断,仪器失灵。我害怕,恐慌,想到自己的未来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我不愿就这样无声无息白白死在月球上。

我想寻找能帮助我在月球上生存下来的物品。走了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小孔,发出怪异的亮光,如果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我兴奋地走过去,用手砸了一下洞口,向里吹了一口气,还是没反应,往里面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这让我很迷茫,就拿了一块石头把洞口死死地堵住,可是过了一会,石头像火箭一样喷发出来,接着就冒出一阵烟气,烟气变成一个老头,我很好奇,就上去问他,他拿着一个类似地球上铁锨一样的东西,使劲地敲打着地面。我很有礼貌地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他是月球锅炉房的主任。我问他能否帮我生存下去,他看见像我这样的陌生面孔,就热情地带我去参观属于他们的世界。

当然,他首先带我去看的是锅炉房,我此时的心情可谓是好奇之极,随他进入他的领域。走进之后才知道,他与地球不同,燃烧出的火焰是七彩斑斓的,不同颜色的火焰有不同的用处,锅炉上面有无数的小孔,不同颜色的火焰会被吸入不同的小孔,完成他们的使命。接着老人讲述了月球的底部分为三个层部:第一兽物层,第二克隆层,第三是中央首脑层。

我的奇异旅程从此开始了。我在老者的引导下,走入了第一层,即兽物层,也可以叫军事防御层,何谓兽物层?这里全是叫不出名字、无规则形状可以形容的怪异大体形动物,他们的攻击力极强,以强壮的躯体与敌人火拼,作文指导《作文指导课有感》。还有多足兽,全身软软的叫人看了就恶心,他们喷出绿色的毒汁,腐蚀敌人。向地上看,可以看到一条血河,有很多支流,这里的生物全靠吸血为生。一只三头五牙狗向我冲来,嘴上沾满鲜血,十分强悍,它是这里的头领,以其奔跑速度著名。它看见锅炉爷爷便十分温顺,看着我这位“外星人”不停地摇尾巴。

随后进入第二层———克隆层,这里的人长得和地球人一模一样,不过他们在说话时嘴里会喷出火焰,因为他们的鼻子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呼吸,不然就会紧缩在一起,窒息而死。那些生物就是他们精心研制的,而他们吃的是液态或固态的化学物质,如硫单质、铁溶液等。可见月球上的矿物资源是他们最好的食品。

接着,第三层是中央首脑层,他们不是生物,而是靠月球内部某种未知元素作能源的一套完整的制造克隆人并控制他们的机器,机器发出各种各样的光环,一个个克隆人的生长过程清晰可见。原来,整个月球的命脉就在这里。我由老人带领,饱餐了一顿近似地球人食用的食品。

突然间月球防御灯响了,全场一阵骚动,我知道一定是地球人来接我了,我匆忙告别,返回太空舱,启动机器,临别时那位老者告诉我,你遇到的事和所看到的一切请不要告诉其他人,免得人类来得太多破坏我们的环境和我们宁静的`生活。在返回的途中我想,我一定要再次返回月球,探索这里不为人知的秘密。

另外一篇和这类似,只是字数少了许多,内容也简单。这两篇多少给我一点启发,我没想到原来这次习作可以写的这样满怀幻想。在下个周的习作中我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幻想的翅膀写这次作文……你们猜怎么着,这次学生都很兴奋,有一个孩子写了九百字之多,题目是《水果节》,其他学生题目也各有不同,字数写得都不少。到了晚上,我把我班39名学生的作文带回了家里,结果在另一个班同样上四年级的我的女儿看了这些同学的作文,笑得直在床上打滚:“妈妈,你们班的学生和我们班同学写的一点都不一样,怎么都写得那么神奇,一点都不现实了哈哈哈哈哈……”看到女儿这种反应,我当时感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写作方法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唉!当老师真是不容易啊,当个能上好课的老师更是不容易啊!

第二天的语文课又到了,可是我一点上新课的心情也没有,唯一想的就是怎样能让学生把这次作文写好,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昨晚看了你们第二次写的作文,比第一次那可进步多了,内容很生动,特别是对想象自己在节日中是怎么过的写的很具体,想象的很丰富。可是老师发现同学们的作文有一点不好就是距离生活太遥远了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再改一改。”同学们有些难为情,面带困惑。停了一会我又说“昨天的作文,老师发现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有些是一样的,比如以“狂欢节”为题目的就有6人之多,以“怪兽节” 为一样题目的有3人,这样你们看好不好,请起相同题目的同学们你们坐在一起,共同来讨论这个节日怎么过?也许会让这个节日更精彩!”同学们都一致赞同老师的这个建议。不一会儿,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的这一堆,那一堆,他们叽叽喳喳的,个个脸上都开始洋溢着笑容热烈地讨论起来。几分钟过后他们带着愉悦各自回到各自的位上拿起笔,轻松的写着。

这一次作文显然比前两次作文又有了新的进步,因为他们是共同在一起讨论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所以没有像第二次那样漫无边际,脱离现实去写幻想中自己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或者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这次的作文教学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它启示我作为一名老师不能盲目的去教学一节课,特别是作文课,像我在第一次作文指导前我就是匆匆看了一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去上课了,结果两节作文课下来,老师累的口干舌燥,学生的作文还写得不像个样子。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准备充分,不仅要备教科书,还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像在第三次的写作指导中让想过共同节日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怎么过节,他们就会集思广益,讨论怎样过会让节日更有意义,更有趣。

最后,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就应该多学多思多做。遇到问题要学会请教别人或者通过网络找解决的办法,还要多想多做。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

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朗读,多种方法练读,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小燕子的进步,学习通过仔细观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个设计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好引导者,我在教学时,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当老师,以师生角色的互换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植信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互评议,逐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二、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会运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口语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模式。

三、学写生字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不仅动口动手,更动脑,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四、以读为主,通过自由读,同桌合作读,指名读,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

五、在语言积累的过程我不仅注重在课内积累,还鼓励在课外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尤为重要。我又换上另外两种蔬菜,说说燕子妈妈好小燕子会怎么问,怎么说,这样我就创设了一个语言迁移运用的机会,不但让学生产生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完成了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

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中我通过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学生的各种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七、在教学时,有时我对学生的追问还不够,有时我说话还不够准确,以后我会继续努力改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5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理解新鲜事物潜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潜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样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透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个性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用心,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潜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理解”。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驱使他们用心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潜力就会在学习中构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潜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用心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光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光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透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潜力和思维潜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用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

齐伟丽老师教学中的突出特点在于她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发挥个人特长,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通过品词品句品文,体验一悲一喜之间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并抓住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进行对比读,对比诵,品味其中的语言的奥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齐老师教学特点之一:在于一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一贯运用的陈旧的教学思路,而采用了对比的形式进行教学,两首诗同时进行教学,双管齐下,教学形式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天天吃贯了妈妈炒的菜,偶尔去到别人家里,吃到了不同口味的菜一样,新鲜而有味道。

齐老师教学的第二大特点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很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是教学中贯穿了生字的教学,这一方法我们平时也采用,新就新在齐老师运用了文字演变过程的教学思路,左边写出演变后的字右边写出古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个字的意思,教师把意思用近乎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难怪学生喜欢。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习了这些生字的字形和意思。教育无痕,我想就职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对比教学手法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这可以看出教师的文字功底很厚。

2.教学中,教师运用几幅历史区域的地图,把“即从巴峡穿诬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很难理解的句子通过讲解当年的历史背景,讲解当时的'地理位置,很快就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环节即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充分说明挖掘教材之用功,足见其语文功底之深厚。

3.教学中,除了以上优点以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一悲一喜两条情感线进行教学。其中悲字又分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不是孤立的讲解,而是为学生朗读文章做铺垫,学生借助教师的语言铺垫,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在这里很到了充分的体现,三维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渗透。教学效果很好。如此别出心裁的教学过程,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7

《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有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8

一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较多。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主要还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众所周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忽略了诵读,课堂上诵读的频率很低,朗读没有情感,粗略的读课文。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学生把诵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生怕感情投入了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天性被扼杀,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诵读这个阅读习惯之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诵读教学渐渐被淡化,阅读过程被简化,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口头感知能力就低了,口头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写作能力更难提高。只有当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之后,学生的头脑里才会有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试想一下,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基于诵读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为使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实处,现就此进行实施方案设计。

二本方案选题的意义:

本方案力求对当前加强诵读教学提出一定的方法,为诵读教学健康、良性的发展提出具体的方案。旨在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诵读教学的加强,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怡情养性,增长见识。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诵读是吸收这种“民族之根”营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诵读教学实施得到位,质量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通过加强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并用,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都能为自己所用,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素质。

第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多积累的基础之上,达到由量到质的成功转变,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修养。大量的诵读,大量的积累,耳濡目染之下,语言的能力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写作能力也会提高。

诵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没有感性的积累就没有理性的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实现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的发展,大量的诵读积累之后,语文素养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会有新的发展面貌。

三、本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主要思路和重要观念

首先,从语文教材入手,精选诵读内容,增加背诵的容量。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第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从这个角度入手,解决在诵读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不合乎教学规律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入手,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这样就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第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9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在学习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平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得轻松,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充盈神韵。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0

对窦桂梅这名,早就详熟。先前,对两个课例只是欣赏,总认为完美,高尚,从没产生过批判心理。看了课例评价,让我思想变得复杂了些。有了另类思绪,对语文教学再此产生思考:语文,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要围绕目标而行,目标是方向,是航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发展的。

个人认为,前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重视人文,而对语文基本知道技能教得少,缺乏了一定的训练意识,造成目标的偏失。听过两次次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被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陶醉,被她高超的`扇情、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而感染。读到此评价,让我认识到教师学习课标的重要性。小学分三个学段,各学段教学要求相互衔接但有所区别,语文老师对这些细微区别应做到心中有数。

弊端之二,课堂有丢文本的现象。确实,有些教师有时考虑的拓展内容不少,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认为都给学生信息,乃“大语文”观,对学生把握不透,对课标认识肤浅,所以,课堂往往看似容量大,实质的收效甚微。评价中例举的过度的预习,我就有同样想法,毕竟,我们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预习当然有限。尤其我们的平常课,学生不可能对本文有如此深入的预习。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常态下的课堂教学。

件的训练,个人认为,象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的阅读课,字词句等“训练”扎实。

当然,窦桂梅老师的课,毕竟还是充满个性,她的主题教学思想,她的对教材的深读等,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一学,琢磨、消化。

感言:学习无止境。我们是平常人,更应该多多学习。网络,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惟有学习不止,方能赶上时代的需求。我们在学习时,可要批判地吸收,了解我们的学生已达到了什么程度,想想该教些什么,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方是学习之道。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1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采用谈话引题的环节。教学时我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他们的发言较积极,而教师在此没有及时的把握交流的时间,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地、鼓励性地评价,反而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无谓的重复,更加浪费了许多的时间,今后在这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通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朗读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当时我只采用了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集体朗读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训练。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读。我想如果在朗读上先让学生有一个选择性的朗读,然后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再请同学起来读一读,做做表率,让学生心中有个朗读优秀的尺度,老师再做适时的评价,如此,老师的指导有了坡度,学生的朗读有了层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设计时,我只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师是怎样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没有什么负担,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如果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爸爸的老师是我一年级的老师,这有什么了不起呢?随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验到不管是谁,不管你现在的成就有多高,从小也是由老师教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长大才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尊敬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2

我是一名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将近30年的老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的看法是: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因人而异,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能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久而久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习成绩退步。

过去,我非常信奉“学而时习之”、“字要写,拳要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思想,布置作业时,一味地强调“多练”,主张“多多亦善”,相同的练习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个生字新词至少要抄五六遍。学生反感,经常在日记中发牢骚,而我则常常在学生日记批阅中,指责他们缺乏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而实际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把语文作业当作是一种老师强加的机械劳动,不胜其烦;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功夫花了,学习成绩却毫无起色。

事实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也使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我逐步摒弃了以前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语文作业布置也越来越注意讲究科学性、实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异。譬如家庭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写日记、或写作文片段、或摘录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或练习书法写字、或看有益的课外书。作业不再拘泥于只是动笔,可以看有益的课外读物、可以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从生活中、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兴趣,学习有效果,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学生再也不会把作业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现在,有许多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最喜欢的学科就是语文了。”有时,我去代其他学科因公外出老师的课,一走进教室,往往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们回答:“老师,我们喜欢听你的课!”听到这话,我的心里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因为我觉得,这就是学生对老师教学最好的鼓励和肯定吧!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3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第7课《骑牛比赛》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

这篇课文寓意深刻,首先要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再通过骑手的话“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来理解高超的技艺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但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参与面不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通过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法传统,没有创新。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还是采用了传统的串讲法,对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讲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教法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参与面不广。

二、教师讲得多,没有培养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对于几个重点词语“特别”、“兴致勃勃”、“技艺高超”的理解,我反复提问学生,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可启发来启发去,还有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样,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也吃力。过后我想:一年级的学生的阅历其实比较少,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来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确实是为难了他们。这样生硬地教学,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思过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备课要精,课堂上更要做到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发展能力的机会。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渗透课改中“尝试创新,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教师永远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地教学水平,让教学中的遗憾不再发生。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根据‘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及从“为之一震”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5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