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2W 次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写、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2

《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有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3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4

本堂课上完,得到刘艺华、杨华老师的高度评价,她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和谐的关系值得赞扬。

我自己觉得,这都得益于去年湖南省阅读教学比武中湖南一师的陈静老师所上的《搭石》一课。陈老师采用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方法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以前我也有过此种想法,在李东老师上《满山的灯笼火把》时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当时条件不成熟,夭折了。听了陈静老师的课后,我深受启发,寒假里又找出了王崧舟老师上的《二泉映月》仔细琢磨,正好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较多,特别是成语多。如何让学生在学会词语之中,扎实有效的学懂课文内容,我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在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商鞅南门立木》《狄仁杰公正护法》上完后,我还是没找到最佳感觉。于是我仔细钻研了教材和教参,站在我班学生的阅读水平上,读上三五遍后,思考:我能读懂什么,我读不懂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理解有困难,课文的哪些语句的含义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才能理解,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感悟语言,领悟主旨。如此这般,眼前豁然开朗,我决定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中的关键词,“牵一发动全身”,主要想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用“初次的眼光”透过这些词语,阅读、观赏、感受、思考,潜心的触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对话,产生共鸣。

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堂课教学,为了到达这一要求,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在学生初读课文,回忆学法后,我将本课的重点词语按本文的故事情节分成三组。第一组:起因,抓“揣测、伤心、魂魄”;第二组:经过,抓“拾金不昧乐极生悲抽屉极其困惑”;第三组:结果,抓“愤愤不平和蔼可亲翻然醒悟”。分组先学生字词,再通过咀嚼、推敲、揣摩、比较,把生字词放到句子中,然后放到段落中去理解。体现字词学习的层次性。反过来,读篇,抓重点段,读段,抓重点句,读句,抓重点词,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感悟、体验等方法,随文相机理解词语。

例如学习“乐极生悲”这个词,先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到“乐极”的句子:“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朗读品味,体会“喜极而泣”情景。“悲”又从何出生?通过对6——8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也找了“我”悲的根源,并顺势理解了另一个成语“至理名言”的意思。整堂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法朴实、训练扎实。

二、读中感悟,形成能力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崔峦先生说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离开了“诵读感悟”就学不好语言,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

虽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但多样的“读”也让学生更好地亲近了文本,感悟了语言。例如:除了课堂常见的指名读,还有为了了解课文大意,画出生字词的思考默读,体会“我”惊喜与激动的心情的分角色品味读、改句式读,感悟“我”从“乐极”到“生悲”情绪跌宕的师生声情并茂的合作读,为理解“愤愤不平”而进行的联系上下文快速浏览读,听完老人一番真诚的话,“我”翻然醒悟后的齐读等等,学生在读中

,悟中读,读着,想着,比较着,玩味着,体悟着,情感因子被点燃,他们逐渐走进文本,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在学生的情感愈见浓郁时,我抛出一个问题:翻然悔悟后的“我”,还会是愤愤不平吗?还会认为黑大哥不仗义吗?他会怎么想?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情的流露。使课堂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敏感和阅读能力。

三、强化思维,落实目标

课堂上,学生的读如果没有任务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只是读够了次数,读足了时间,这种读是无意义的,是被动的,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学生的读书有思维参与,读书就会具有持久的动力。当然,为了落实目标,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首席”角色是不能丢的,在学生个性解读时要鼓励,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要引领,在学生矛盾困惑时要点拨。

例如:在理解了“‘我’为什么要常常揣测伦捷在干什么”后,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读,体会作者丢失了手表伤心的原因。学生开始只是说,手表是朋友送的,代表了他们的友情,所以作者伤心。我及时引导学生读后面的句子:“因为丢失的不仅仅是手表,也不仅仅是时间。”那是什么?并提出讨论话题:从作者的心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情感?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再回读第二自然段,发现除了“珍惜友情“外,在作者内心深处,这块手表是他“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时的慰藉,,因此他非常喜爱它!再次的朗读,学生的感情变得丰满了。

又如:在理解了“仗义”这个词,学生并没有读出后面的感叹语气后,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我’看来,黑大哥怎样做才算仗义?”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发表意见:可以把“我”叫到一边,悄悄的告诉“我”,让“我”去补过;可以先帮“我”撕下广告,再来教育“我”……总之,不要告发“我”!再让学生细读第8自然段,他们发现,这样的高额处罚和黑大哥这样的处事方式,都让“我”不能接受,心里极度愤懑!于是,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相信他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再如:学生在知晓“我”“翻然醒悟”的原因后,为了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我临场质疑:奇怪了,刚才“我”还是气鼓鼓的,怎么老人的一番话就让“我”偃旗息鼓了呢?这个问题让他们始料不及,学生一时怔住了。于是,他们需要再深入研读文本,马上有学生发现了第11自然段中被忽略的信息:老人和蔼可亲,我觉得她像我的奶奶一样亲,所以满腹委屈的“我”才能听得进她的话。

这样不断的点拨,引领着学生思考,进行读书的指导和提升,有层次,有梯度,就能够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把学生的感悟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读的过程犹如登山一样,“转过一座峰,绕过一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读的过程能够充满探索,充满期望,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手,从而杜绝那种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尴尬。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才会有新体验,才会有新发现,只有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当然,课堂中的失误也不少。例如:刚开课时,朗读指导有些生硬,没有让学生读充分;因为总想体现教学的完整性,背时间包袱,在理解第三组词时,处理得过于匆忙,以至于忘了读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最后一个自然段草草收场,从后面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这个自然段出的问题不少;再就是板书设计不简练,第二天我无意中看到了肖时勇老师的板书,令我受益匪浅,平时要多向年轻老师请教。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5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教版教材每册书的开篇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教学中,我以一篇小诗《青松》让学生去练习朗读。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朗读时,光读也不行,应该带着思考去读,每次训练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身正、肩平的读书姿势,以及读书时的.专注。当然,光靠课上几分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朗读、背诵、阅读变成一种真正的乐趣。当然,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课题中的“勤于”两字要在课后落实。所以,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

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我们班极大部分同学能逐个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充满信心,但班级里大概还有那么五六个同学我也很担忧,今天的习惯课堂都是我行我素,东张西望,一直在做小动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变?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

《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很值得一读,读了这篇文章,我收益颇丰。

我们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这也是这篇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一眼能够看到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与孩子也接触多年了,其实像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但因为我们老师不怎么注意,不用笔记下这个美好时刻,有着类似的感受,也就随时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学习的事也没有成为成人的'一项自我任务。

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大人对孩子缺少一种尊重,也太把自己当作大人了。萧伯纳代表着成人,代表著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虽然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们老师其实对待孩子大多如此。

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姑娘回答萧伯纳的那句话,那句话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无畏的……我进而想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会怎么向她妈妈说今天的事?她会直接把她的回话告诉其妈妈吗?如果直接告诉妈妈,妈妈会作出什么反映呢?我想大多数的母亲肯定会批评孩子不懂礼貌,名人效应不是今天的产物,明星不是今天的产物,爱名人名星不只是属于年轻人,青年老年群体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亲自然会把其上升到道德上来对待孩子。因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要注意这一些。因此,想到这儿,我个人认为,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会主动地说今天她和大作家萧伯纳在一起玩。

萧伯纳的感悟也给我许多启发。萧伯纳从这件事上收获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也许编者的意图也就是把这句话传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是多么的重要!但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别忘记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说,我们向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其实也是人!想到这里,感觉到这一课好像对小孩子学习意义不大,好像是对我们成人进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么引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把起点定位在哪儿?我觉得我们老师不要掩盖自己应该接受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诉孩子这篇文章对老师非常有用,自己应该向学习。这给予学生的一种暗示,即你们长大后,也要重新学习这一课,这样孩子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明白“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

其实孩子也是师,因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师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实也是人!孩子其实也是师!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7

我国教育领域涌现出了新的局面:教育对象的理想志趣、知识视野、生活习惯、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设备、教学评价也都经历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各种新鲜的教学手段向传统教学方法和程式提出了挑战。我坚信一点:那就是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离不开老师的童心、真心、爱心,语文老师更是必要的。一旦没有老师的童心、真心、爱心参与,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就如同魔术师的道具。

1、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心、真心、爱心之于语文教师的必要性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一课,虽然读了不知有多少遍,但是每读到这篇文章,心中总是难以平静。沙利文老师面对一位性格孤僻、体弱多病的聋哑学生时,他的童心、真心、爱心尤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凯勒封闭的心灵。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给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o-l-l'(洋娃娃)。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写……”沙利文老师以童趣激发了海伦凯勒学习拼写的兴趣。看起来是个简单的语文教学过程,但实际上是沙利文老师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让海伦凯勒在认知基础之上(玩的洋娃娃还可以用四个字母“d-o-l-l”表示),产生了情感活动(使我很感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人在认知事物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感情,就能产生坚强的意志行动,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为了让海伦凯勒认识和感悟大自然,沙利文老师用心设计了生动的一课。为了让她理解抽象的名词美妙的真理,也许只有充满爱心、充满智慧的沙利文老师才想很出那样的办法。

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对于海伦来说,肉体的痛苦是不幸的,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沙利文、萨勒等老师给了她温暖,给了她力量。如果没有沙利文、萨勒等老师以是以童心激励她兴趣,以真心走进她的心灵、以爱心塑造她人格的活动过程,海伦凯勒是难于拒绝向内心的敌手屈服的。也很难写出:“拒绝向那种令人瘫痪麻木的影响力投降,在心灵的领域里,我要永远地走在晨曦的光明里”的自信。正如海伦凯勒自己所说:“是沙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

富有意义。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有价值。”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师生关系,无论现代化教学设备怎样先进,也不能完全取代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老师面对的是各有差异、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个体,是一个个信息繁富的“小世界”。老师富有表情的面对面的讲授,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答疑解惑的时效性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企及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不同,对教师语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老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心灵的接触就要有民主、相容的气氛,愉快、和谐的环境。这种环境少不了老师的童心、真心、爱心参与。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童心、真心、爱心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因此语文教育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体。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通过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升华到人文性的熏陶和感受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在通过自己的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际时,总是在不知不觉地接受和表达由语词所暗含携带的思想文化极其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的童心、真心、爱心是实现这个过程的载体及决定着其活跃方式、程度。

直面以前语文教育现实,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因此,新课程标准“人文性”的提出是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调整。语文教师的童心、真心、爱心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学生不但从自身感受到的'师爱中陶冶良好的情感,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培养起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并在这基础上,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因为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色时,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知识才发挥了作用。童心、真心、爱心正是语文教师实施这种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近年来,语文学科受到普遍的关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议。特别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不是仅仅靠改变教材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所能解决得了的。新课程的人文起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知、情、意的健全、完善、和谐发展为本。当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结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完成语文工具性教学基础上,升华其人文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童心、真心、爱心,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清华大学作了一个调查,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老师。因此,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与机会。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以纯洁的童心、诚挚的真心、广博的爱心发现并体会真、善、美。在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下,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拓展创新能力。

无论今后的教学设备怎样升级,我还是会坚持以童心激励学生兴趣,以真心走进学生心灵、以爱心塑造学生人格。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奉献生命的点滴价值。希望我的见解能给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缕阳光。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8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特别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9

[案例一]

师:“大作家为之一震,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我恨你!”

顿时,孩子和听课的老师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案例评析]

这是我在上赛教课《大作家的小老师》时,讲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理解“大作家在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会为之一震,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大作家的心胸宽广以及为什么大作家会称小女孩是他的老师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是,当冯朝阳在座位上说:“他会想,我恨你!”时,我也弄不清,自己是没在意,还是不想引起什么“麻烦”,下意识地躲过去了。

下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的还不是很好,于是,每一个环节我都好好地进行了反思。当孩子这一句“他会想,我恨你!”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回荡时,我用力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这不正是我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时机吗?可我却让课堂上这一突发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自己有意无意的害怕中流失了。

[案例二]

下午一上课,我就说:“早上上课时,冯朝阳小朋友说,大作家恨小女孩,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同意吗?”孩子们马上七嘴巴舌地喊到:“不同意,不同意!”我故意皱起眉头说:“为什么呀?”个个都把小手伸得老高,跃跃欲试。于是,我不紧不慢地说:“别急,冯朝阳既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大家要打开书再认真地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证据说服他才行。”哇,孩子们立刻打开书,拿起笔,仔细地读起来。

五分钟后,王郡文举起小手,站起来说道:“我认为冯朝阳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文中第四自然段紧接着就告诉我们,大作家马上意识到刚才是自己太自夸了,感到不好意思,怎么会是‘我恨你’呢?”

陈静言小朋友等不及了,急忙站起来说:“我觉得冯朝阳这样理解,把大作家的心胸看得太狭窄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萧伯纳深有感触,说明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谦虚才对。”

“对!”马文静也忍不住站起来说道:“我从萧伯纳说的话中知道,他不会恨小女孩,而是在感谢小女孩。老师,我想读读他说的话可以吗?”于是,她声情并茂地朗读道:‘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如果冯朝阳能向老师说的那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我想,他就不会误解大作家了。”

我紧接着问冯朝阳:“你接受大家的意见吗?”调皮的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又问:“‘我恨你’,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他摇摇头,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下次,可要思考好了再回答哦!”

我又嘟着嘴巴说:“大家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早上上课时,不提出来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我接着说:“老师也不对,今后,让我们大胆一些,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对与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来讨论,好吗?”全班孩子用力地点点头。

[案例评析]

上完青赛课,经过反思,我觉得没有好好利用这意外、突发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我这堂课最大的遗憾。于是,下午上课时,我马上进行了弥补,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由此可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挖掘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充满思维的活力;善于小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孩子的学习更洋溢着个性。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0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很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可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1

通过本文的教学,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让我们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课文设置了一个悬念,不是像普通的人见到大作家所有的毕恭毕敬,而是觉得大作家也是一常人,给人以启示,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同时课文还设置了一个悬念,小姑娘怎么会成为大作家的“老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答疑——解疑,课文虽然篇幅不长,行文简洁,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在本文的教学最后,知道学生复述,复述的意图是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人物形象的'感染作用,因此,不要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创造性复述,而是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可辅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让更多的学生有复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要边读边想象两人对话的有趣场景,又要在读中感受萧伯纳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找对子,分角色朗读对话,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总之,本文正是以小见大,要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体会出真谛,理解“她是我的老师”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2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第7课《骑牛比赛》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

这篇课文寓意深刻,首先要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再通过骑手的话“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来理解高超的技艺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但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参与面不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通过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法传统,没有创新。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还是采用了传统的串讲法,对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讲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教法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参与面不广。

二、教师讲得多,没有培养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对于几个重点词语“特别”、“兴致勃勃”、“技艺高超”的理解,我反复提问学生,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可启发来启发去,还有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样,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也吃力。过后我想:一年级的学生的阅历其实比较少,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来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确实是为难了他们。这样生硬地教学,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思过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备课要精,课堂上更要做到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发展能力的'机会。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渗透课改中“尝试创新,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教师永远的课题。做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地教学水平,让教学中的遗憾不再发生。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

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习惯,设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奖励(如小红花、得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上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许多学生会做出许多的漂亮实用的生字卡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亲自动手劳动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动手去做这些工作。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

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5

今年3月23日,我有幸在郑州惠济区实验小学“惠济区卓越教师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上领略了武凤霞老师课堂的精彩,她高雅的气质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积淀,让人望尘莫及。她的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生活态度,深深的感染了我;她的热爱教育,喜欢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对语文课堂的追求和探索,深深的吸引了我。

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生动的《伯牙绝弦》。她以一首诗开端,引入课文,层层深入,把握感情,反复朗读,既让学生体会了“知音”的含义,又让孩子背诵了课文。她把句子的训练融入到课堂中,让枯燥的语言表达变得有趣生动,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后我们又聆听了武老师的讲座。她说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先走进备课,备好一节课,首先要有思想,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有思想呢?那就是读课、读书、思考。

其次是如何上好一节课,武老师强调了教师要学会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感情的.投入,关注学生学习的交流。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一个个思考的欲望连缀起来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孩子们有了思考的习惯,还会发愁学习不好吗?

总之,聆听了武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把自己的课上得简约而深刻,充满童心童趣,让自己的精彩讲解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他们一起飞往梦想的天堂!从武凤霞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更体会到: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不断地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涵养自己,向不同的人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珍惜成长的机会,丰满自己的翅膀,努力使自己成为卓越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