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7W 次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2

本文是语文A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

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习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导入环节中,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一课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生也喜欢过春节,曲阜过春节习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有些习俗很了解,所以会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是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将会成为学习难点。

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我有许多收获,同样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间歌谣引入正题,不仅自然,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我的详细讲解,学生不仅知道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的写法,而且要详略得当。例如,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作者是详细描写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这是略写。适当运用这个写法会使文章主题突出,不啰嗦。这篇课文不仅详略得当,还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这一课的语言十分自然,朴实,准确,京味浓郁,很具特色,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这一课层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段意,学生以后也应该应用这种结构。

教学这一课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这篇课文较长,我没有充分地让学生读熟练。因为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应该多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我没有做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在教学时,我提问的问题有的同学一问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也对不足做了反思,强调学生以后要预习充分,课文熟读,让学生学习学的更好,收获越来越丰富。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5

刚过春节,正好知道赵xx春节是在福建过的,并且去了客家土楼。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有不少去过云南和福建的。我感觉这一课好讲。

这是一篇展示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的竹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继续采用上两课的方法,让学生主讲。谁知这次却把学生引入了另一条路。由于两位同学还沉浸在异地风情的回忆之中,他们除了课文讲到的内容,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些有趣的见闻和传说。我们也知道,导游为了提高游客的旅途情趣,往往会对一些景物、传说加以演绎,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这一下,去过这两个地方的同学纷纷补充一些轶闻趣事,同学们的兴趣都上来了,课堂也掌控不住了。这就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充分,课前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去讲,导致课堂失控。

备课,无论是哪一类课文,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备教材,备学生,还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抓住重点,点拨要有目的有方向,真正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6

教学本课时,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7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带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学生没有学会处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8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对课文的理解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多样化。教学除夕这一片段时,感觉现在的学生语言特别丰富,说起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真是绘声绘色。当教学初一这一片段时,我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写感受,有的概况段落大意,有的则把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还有的同学自己翻阅工具书查看资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给予空间,他们是可以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教学元宵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设计一个“我是元宵节灯会导演”的环节,学生大胆谈论自己的方案,举手的同学比以往多了很多,身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是2019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

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习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习“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习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

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描写细腻生动有趣,层次分明,我.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参考资料,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课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后我为了积累经验并作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北学生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首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说的兴趣盎然,这样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最后在让学生回归文本,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对文本的相对应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文本和实际相结合。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结束后应重点总结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更好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然后再布置一个小练笔就好了。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