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2015推广普通话的黑板报资料

2015推广普通话的黑板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6W 次

  推广普通话的相关办报资料:语言准备期

2015推广普通话的黑板报资料

语言准备期又称前语言期。主要包括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语言产生方面的准备可以粗分为两个小阶段,即①反射性发声。婴儿一出生就大声哭叫,这是最初对环境的反射性发声。约从第5周始,发出非哭叫的反射性发声。先是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随后以活动自己的发音器官为乐而发出许多非哭叫的声音。最初发出类似于后元音а、о、u、е等,然后出现辅音h、k、p、m、等。这些反射性发声对儿童来说并不具有信号意义。②咿呀语。第1年中期出现与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连续发出,如ba-ba、ma-ma,da-da 等类似“爸爸”、“妈妈”等单音节语音。其实这些声音对于婴儿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是以发音做游戏从而得到快感。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语的声音。而且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出咿呀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些。婴儿约自第9个月开始,咿呀语的出现频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中国儿童此时已能发出四声变换,如à-juē-lū-bì、ēn-én-ěn等。同时已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近似于词的音节增多,如jiě-jiě(姐姐)、mèi-mèi(妹妹等)。但这时的发音实际上仍是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从咿呀语期开始,儿童在发音方面需经过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逐步增加符合本族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需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最终达到会说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单词。

推广普通话的黑板报

语言理解方面的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语音知觉。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已能辨别语音和非语音。研究者发现,一个正在听成人讲话的1个月新生儿,其肌肉运动的停顿和成人语流中的停顿同步,已具有语音范畴知觉,能在吸收速率变化上表现出对“ba”、“pa”范畴的辨别。到1个半月时已能辨别“ba”和“ga”两个范畴。②词语理解。8、9个月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对语言的理解。当父亲在场时问爸爸在哪里?儿童就能将头转向父亲,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他就会做出相应动作。这种动作回答反应最初并非对语词本身的确切反应,而是对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通常要到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解出来,作为信号引起相应反应。这时才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