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成语 > 七个成语的主人公大纲

七个成语的主人公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4W 次

一、望洋兴叹的主人公是谁

七个成语的主人公

释义 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示例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了。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二、秀外慧中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发音 xiù wài huì zhōng

释义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出处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示例 卿~,令人爱而忘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

三、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刘备的儿子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由用户自行发布,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提问及回答不代表本站立场,请自行分辨真伪。

五、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为国捐躯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六、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所以呢,卧薪尝胆的'主人公当然是:越王勾践

七、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这则成语故事是指画龙时先画好龙的全身,最后在眼眶内点上眼珠。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神来之笔点明要旨,使内容更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叫张僧繇,该词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这则成语故事是指画龙时先画好龙的全身,最后在眼眶内点上眼珠。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神来之笔点明要旨,使内容更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叫张僧繇,该词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画龙的人名叫张僧繇。他画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传说,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有很多人问他:“先生为何不点上眼睛呢?”张僧繇回答说:“点上眼睛很容易,但一点上,恐怕龙就会破壁腾空而去。”人们不相信这一说法,都要他点上眼睛,看看龙到底会不会飞走。在众人的执意要求下,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张僧繇只得提起笔来给龙点睛。他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墙壁开裂。人们仔细一看,原来墙上的那两条画了眼睛的白龙已经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而那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仍然留在了墙壁上。人们这才相信了张僧繇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