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6W 次

让百姓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李保国同志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的精神永不磨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1】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去世,太行垂泪,万人送行。他的事迹最近经媒体广泛报道,在神州大地激起巨大回响。他的故事正应了那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们念的,既是李保国,更是李保国身上透射出的知识分子精神。谈到知识分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智慧、学识,其实李保国身上那股浓浓的“痴”劲,才是当下知识分子群体最弥足珍贵的品质。

“痴”,是对事业和理想的“痴迷”。李保国的遗孀郭素萍说:“他这辈子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在他的帮助下富起来。”为此,他扎根山区35年,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他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沉甸甸的数字,是他“痴迷”于治山、扶贫事业最直观有力的注脚。放眼古今中外,但凡要在事业上尤其是科研、学术上取得突破,都少不了一份“痴”的精神,比如陈景润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爱迪生研发电灯,等等。近期全社会热议的“工匠精神”,其核心不也是对技术、产品和品质的一种痴迷吗?这是与当下学界令人忧心的一些精明之辈、浮躁之气水火难容的。

“痴”,是对名和利的“痴愚”。这当然不是真的痴傻、愚钝,而是对名利看得开、放得下。有人曾劝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穷山沟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李保国笑答:“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更有意义。”在有些人看来,作为一个领域的高水平专家,无论是把精力放在发论文、评职称上谋“名”,还是放在搞专利、办企业等方面谋“利”,都比整天扎到山沟里强。有人常念叨“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在当下学界,“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痼疾饱受诟病,有的大学老师甚至摇身一变,成了学生口中的“老板”。相比之下,李保国“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心为百姓,农民才信你”的这份“痴愚”,愈发显得珍贵。

“痴”,是对故土和群众无私奉献的一片“痴心”。“我最见不得老百姓受穷!”“我只图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李保国始终不曾忘本。即便成了大学教授,他也整天喊着“我要把我变成农民”,念兹在兹的,是向山区农民传授新技术,寻找和搭建脱贫致富的现实路径。千百年来,我国精英知识分子一直有“不忘故土”“回报乡梓”的优良传统,然而一些知识分子经过努力来到大城市甚至到国外学习、工作,随着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对故乡和群众的感情也趋于淡漠,甚至对故乡的落后产生轻视、嫌弃心理,更遑论回报桑梓、奉献故土。

时代呼唤更多像李保国一样有“痴”劲的知识分子。李保国精神之所以令人感动,正是因为如今“灵活”“现实”的人多了,而“痴迷”于事业、“痴愚”于名利、“痴心”于奉献的人少了。面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雄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一代知识分子应当有更大的担当,应当有那么一股子胸怀家国的“痴”劲,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所托。

  【干部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2】

李保国作为我省扶贫战线的一面旗帜,数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他的这种忘我的精神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我们尊敬他,不仅仅是因为他为农村脱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一股难以阻挡的时代风潮。

当前,我省面临着较大的扶贫压力,因为我国要在五年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还有三百万的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今年年初,我省派出了一万多名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他们的出征为我省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保障。李保国作为一位扶贫典型,他的奉献精神、群众路线和扶贫的聪敏才智都值得每一位扶贫干部去用心去学习。

学习李保国,首先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在大学当老师的这几十年,他没有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始终奔波在山间果园之中。为了农民摆脱贫困,他甘于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他们,不求名利和回报,更有为了农民能掌握新技术,他还自掏腰包,做技术示范和推广。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是李保国的价值追求。扶贫干部如果能够真心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讲回报和名利,扶贫工作一定会更有成效。

学习李保国,我们还要学习他的群众路线。他自己出身农民家庭,非常懂得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他没有摆出一副大学教授的架子,而是把自己变成农民,并且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来为农民做技术培训,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真心换真心,这也使得他的培训非常接地气,有效果。驻村干部都是一些各单位的精英人才,倘若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一定能在广阔农村大有所为。

学习李保国,我们还要知道扶贫是一件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李保国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也遇到过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靠智慧和能力才能杀出重围,真正帮困难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前南峪就是一个例子,面对荒山,只有讲究战术和技巧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驻村干部的扶贫工作,更需要用非凡的智慧去帮助群众闯出一条新路来。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李保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太行山上的片片绿荫,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相信李保国之道必不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李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