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英语听力训练心得体会

英语听力训练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6W 次

听力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往往也是中国学生的弱项。其原因大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英语环境比较差。二是在我国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中学及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英语听力训练心得体会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对英语的听力训练有着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有的不知从何做起,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听力水平很难提高。其实,在高科技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外部条件比起一二十年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中国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主要是因为对听力训练的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应该看到,与口语、写作等技能相比,听力技能的提高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也能较快见到成效。

许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是不明白听力训练中"精听"和"泛听"的关系。时至今日,在大学校园里,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戴着耳机的英语学习者,他们中有的在听英语的录音带,还有的在听外国之声的英文广播。一些条件更好的英语学习者还利用英文电影的DVD或VCD光盘来训练听力。但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么好的条件下,许多英语学习者仍在抱怨他们的听力提高得很慢,或者基本看不到成效呢?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他们没有处理好"精听"与"泛听"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讲,他们进行的基本上都是"泛听"训练,而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精听"、应该如何进行"精听"训练。

那些以训练听力为目标、几个小时戴着耳机听英语磁带或英语广播的活动,基本上都属于"泛听"训练。这里并不是说这种"泛听"训练完全没有必要,而是认为如果"泛听"不与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精听"训练结合起来,确实很难见到成效。这种泛泛的、无目标的听力活动的收获往往只是抓住其中的几个单词或词组,而它的"负作用"则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很容易使人犯困。现在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原版电影中确有不少语言教学的好材料,但是,那些经常以看原版电影来提高英语听力的学习者可以问问自己,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精力放到电影中各角色所用的语言上呢?又有多少人有意识地不去看画面下侧的中文字幕而专心听影片中人物的英文对白呢?

所谓"精听"是以提高学生听力技能--即通过"听"来获取英语知识的能力为目标的,而不是着眼于抓住或学习几个语言现象。这里我们给大家举何其莘教授的一个例子--这是他的一段亲身经历,他曾在多种场合讲过。上大学前他在中学学习了六年英语,但从未进行过听力训练。因此,刚入学时他听力很差,能听懂的东西与自己的词汇量和对英语的理解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大学一年级时有一位老师建议他做这样一个训练:给了他一盘英语录音带,那是一位外籍教师在我国南方参观后为学生做的一个报告,长达45分钟。这位老师为他提供了一份生词表,然后让他把整个录音报告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听写下来。对于当时基本上没有听力基础的他来说,这真是一件异常艰苦的工作。他当时手捧一本词典,使用一台老式的录音机,一句一句地听那盘带子。老师提供的生词表远远不够,因此,每遇见一个生词就要根据读音去翻词典,然后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去猜。录音中的有些句子是反复听了几十遍--而且常常是被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突破之后才终于写出来的。这盘45分钟的带子,他硬是用了几十分钟才最后"啃"了下来。几天后,当他在北京对外的英语广播中听到中日两国建交公报时,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听懂其中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内容了!当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他自己当学生时第一次"精听"的训练,也是他第一次尝到"精听"的甜头,因为这次训练使得他的听力技能有了"质"的提高。

从以上何其莘教授这段学习英语的经历可以得知,我们的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听力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多做一些"精听"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选一段与自己的词汇量相匹配的录音,长度为三至五分钟;然后,强迫自己不去看录音的书面材料,而是老老实实地通过反复听录音把这段材料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这种听写练习看起来很原始,但却很有成效,因为在听写过程中你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写出每个句子就一定要听懂每一个词,而且还要推测出所用的标点符号。我们并不一定要天天做这样的练习。在初学时可以每周做一次,每次也就用一个小时左右。等到听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适当地拉长周期,变为隔周或每个月进行一次,但材料的长度和难度也要随之增加。只有把这种"精听"的苦功夫和相对轻松的"泛听"结合起来,平时的"泛听"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有了这种基础和能力之后,应对任何考试,相信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精听"确实是件"苦差事",但它大概也印证了英语中的一句俗话:No pain, no gain。只有下些苦功夫,英语的听力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