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央视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7W 次

导语:因为朗读,我们的生命具有了印刻的痕迹,就有了记忆的美丽。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十期味道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央视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作文【1】

今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的走红,又一次激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很多年轻人放下手机游戏,捧起唐诗宋词,走近古典名著,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多阅读传统文化,将让我们更有民族认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将更有根基。与此同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有更高质量的交流互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当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这些蕴含在中国经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创新性的继承,也在促进国际关系良性互动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我们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发掘更多智慧养料。

回首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当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思想家们拿到来华传教士们翻译的《论语》《老子》等中国经典的时候,如同发现了智慧的新天地。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经典一直吸引着世界范围内追求智慧的人士。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红楼梦》《牡丹亭》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介绍中国哲学、历史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书籍等正日益引发外国人的阅读兴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犹太人在书籍上涂上蜂蜜,让孩子从小养成对读书的喜爱,传为教育佳话。欧洲人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德国人对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爱,显示的也是他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真诚守护。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阅读大国相比,我们在阅读热情和阅读量等方面还存有不小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犹太人更是高达64本。而在我国,由多个机构统计出的该项数据没有一个超过年人均5本,对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就更少了。

  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作文【2】

经常有人焦虑:阅读会不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其实,《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和《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书香社会的守望与热盼,对那份阅读“初心”的敬仰与坚持。

热爱阅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耕读传家赓续了江苏绵延千年的文脉。现在,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将好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不可否认,在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驱使下,我们的人均阅读率还不高,碎片化的浅阅读还比较普遍。设立读书日、建设书香社会、制定全民阅读规划,意义就在于唤醒公众的阅读意识。要为阅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书、有地方读书、有好书可以读,让阅读重新成为一种风尚。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乡村,有了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才有质有味、有根有魂。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那些经过时间打磨,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留存的宝贵遗产,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能够激发人们自信自强的精神底气,引导人们拒绝平庸低俗,追求高尚人格,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人类文明总是在前人基础上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从唐诗宋词到《红楼梦》,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今天的经典也曾经是洛阳纸贵的流行,今天的流行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经典。只有勇于接受新知识,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时代新篇,才能永葆思想的敏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引领社会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的时空限制已经被彻底破除。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克服这一“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非此即彼”“有你没我”,而是打通书本介质的边界,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崭新阅读体验,给人们提供更加系统可感的认知。

阅读使人智慧,阅读使人高尚。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看见更远的未来。对党员干部来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既是避免本领恐慌的需要,也是保持思想活力、获取智慧启发、涵养浩然之气的根本途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只有以沉潜之心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既“微”阅读又“深”阅读,才能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更新思维,引领更多的人热爱阅读、崇尚学习,激发向上向善、创新创业的强大正能量。

  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作文【3】

董卿02年来到央视,但真正进入综艺频道是2004年。所以说,在工作上,其实二人的交集并不多。但是毕竟倪萍是中国电视20年的大姐大,对于董卿的“要么不,要么最”的个(niao)性(xing)来说,倪萍就是神+偶像+目标般的存在。就像一个IT的码农眼中的乔布斯,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心目中的张怡宁,虽然人不在江湖,但传说仍在。2006年的艺术人生有一个抽取同行困惑的环节。造化弄人,倪萍抽到的恰好是董卿的.困惑:如何平衡台上的鼎盛一时与台下的孤独落寞。倪萍说,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就像一个战士在前线打仗,永远被领导派到最重要的战场上。等你到了我的年龄,你就会明白生命特别值得。就是现在多孤独,多寂寞,多么没有男朋友,多么没有钱多么没有家,多么没有爱,多么没有温暖,都特别值。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中央电视台这个综艺舞台的核心,就是光亮最聚焦的地方的主持人。这是你的运气,也是你的责任。

董卿是一个对自己苛刻到了偏执的地步,执着到了顽固的地步的人。她为了一台节目可以连续准备2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为了朗读者她每天早上4点睡8点醒。在办公室一呆就是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10点之后去机房看后期的制作一直到早上1、2点。然后后加还要在睡前阅读一个小时继续重复4点睡8点起的生活。她40多岁了,不年轻了。她有家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她也有名有利。朱军、泽群等朋友都劝过她,让她放过自己。但是董卿根本不听。最近她还在采访中说,如果谁劝我别那么辛苦,感觉就跟不是我朋友似的。所以倪萍的这些话每个字都打中董卿的痛点,一是给董卿指明了方向,二是肯定了董卿做的一切都值得。董卿当场泪奔。这感觉就像是你追了很多年的爱豆跟你彻夜长谈,给你排忧解难还告诉你你很棒,简直是要上天。

回到《朗读者》,其实倪萍董卿这段剪辑做的太差了,效果完全没有表现出来,现场看完爆播出效果。【谁剪的难道不怕被扣工资么==】首先是太碎了,对话感觉一点都不流畅。其次是重要的情感点都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感觉交代的不够点就出来了有点莫名其妙,中间很多二人面对面流泪的镜头都不见了我也是一脸懵逼。所以讲真我看了没有很感动,只是我知道很多背景知识所以能够联系起来想感觉还蛮打动人的,但是讲真如果单纯的给路人看这一段并没有很动人心弦。但是从大门打开看到倪萍董卿声音发颤到抱着花的哽咽,再到后来董卿搀着倪萍走出来,到朗读之后的拥抱,都能体现一个晚辈对自己偶像的敬重、推崇,以及一种特殊的心疼、感慨以及惺惺相惜。在倪萍缺席的日子里,董卿用了10年和自己曾经仰慕的人并肩。如今请昔日的偶像到自己的节目,该是一种多么激动却又惆怅的心情啊。我很羡慕她,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像她一样,给自己的偶像一个肯定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