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书读完了》读后感

书读完了》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6W 次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读完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读完了》读后感

在十年前,我在新华书店的库存部,看到一本三联出版社直排简体的《孔乙己外传》,觉得好奇就购买了一本。作者叫做金克木,因为学习历史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有名堂,至于书中的故事,就觉得更加离奇古怪了。不过,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金克木这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智者。

其实,这本书中大多数是讲故事,很少讲道理,哪怕讲道理也是借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说出,这种写作只有在读柏拉图对话录时才会看到。不过,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他所讲的故事,而是他书中对于往事的记忆,不仅是用故事来表达,更是附有很多幅的照片。这种写法,看似是小说,却又是以真实的人与事为基础,就非常难得了。很多年后,看到另外一位文化老人撰写的《牛棚杂忆》,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在“权力就是知识”的时代,自然是谁官大,谁就有学问了。读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智慧扑面而来,文字隽永,内容深刻。用很多的形容词,只能表达我对于金先生的敬仰,却无法准确描绘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最近有幸读到金老的散文集《书读完了》,才觉得有些话想说,可能是到时候了。

在回到花溪之后,一直都想将博雅教育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一直都犹豫不决,原因当然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缺乏自信,能够真正将古典的微言大义挖掘出来。也许,有朋友自觉已经掌握了古典的解释原则,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一直没有这样的自信。另外,我在阅读古典的时候,其实一直都希望有位老先生能够在身边指点,回到花溪也是这个目的。不过我有此心,君已无意了。

在《书读完了》中,金克木先生先讲了一段掌故,说陈寅恪先生在遇到夏曾佑先生,聊天的时候夏先生说自己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金克木先生就着这个思路继续讲下去,为什么夏先生会说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一解释,就成了一本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政,天南海北,全在此编之中。不过说回来,我主要看的还是关于中国书如何读的问题。

金先生先列举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然后是论语孟荀老庄,这几部书读完背熟了,朱熹王阳明的书才好看得懂。这个道理,想来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未必有几个。说来道理也很简单,过去考试用的教科书,今天已经不再用了而已。今天小学生中学生背诵的ABC一二三,也未必比过去的这几本书更有道理,但是为了考试,再差劲的烂书也要死记硬背啊!

当然,我是说现在的我们未必需要死记硬背,毕竟我们上一代人已经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突然有这样的功夫也不现实。但是,我们不妨读读金老提示的这些书目,至少这已经比张之洞给当时的举子开列的《书目答问》要少了很多了,就更不必提什么《四库总目提要》了。当然,可以将功夫用在两头,首先可以将金先生说的这十本书读熟,想来并不困难;然后,经常翻阅《四库总目提要》,虽然不一定读到全书,但是读到一些内容提要也是好的。前者是精读书目,后者是泛读浏览,两者结合起来,估计能够找到一条理解传统文化的道路来。

除了列书目外,金先生还现身说法,亲自示范古书的读法,讲解了《尚书》中尧舜禅让的故事,重读了《左传》中崤之战的典故,分析了《论语》中夫子的对话,近读《大学》,远析《中庸》。这比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梁启超两人只开书目,不谈读书法强多了。虽然,书目列的不多,但是书却是精华,至少比胡适将白话文小说硬撑为经典要强得多,搞得年轻人只知道四大名著,不知道四书五经。

不要看金老先生读中国书有一套,其实人家的专业是读外国书,据说当年傅斯年丢给金先生一本拉丁文的《高卢战记》,结果金先生凭着一本拉丁文字典愣是啃完了,拉丁文也学会了。这是一种什么功夫?就更不要提当年跟印度僧人一同校勘佛经的故事了,人家愣是从中文佛经用梵文翻译回去,今天想来只是一个神话了。金先生还曾经回忆过,自己在北京学习世界语的经历,直到晚年还能用世界语跟国际友人通讯。有人说陈寅恪先生是语言天才,我想金先生估计也是这种天才的一员吧!最后提一句,金先生没有正式的大学文凭,却能在北京大学任教东语系!所以,罗永浩那种中学文凭,去教新东方这类事,就不用再提了。

最后,这本书读完了,我不禁要问自己的中国书读完了没?其实,金先生提示的书,大体都读过,或者都翻过一遍,但是要说熟读精读,却没有几本,除了《论语》稍微熟悉,就是《尚书》《左传》读了两三遍,《史记》《通鉴》都还读过一些,其他的都不过是翻阅而已。至于说,乱七八糟的书,那就读的多了,却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时候,自己也在想如何读书,能够读得更细致入微一些。金先生这番开导,我自己像是似乎面前开了一扇大门,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迈进门去,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