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大地的儿子》有感

读《大地的儿子》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2K 次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大地的儿子》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大地的儿子》有感

《大地的儿子》写的是周恩来的故事,他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故事每一刻都在激励着我们,警告着我们,让我们向周恩来一样为祖国做捐躯。

“为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欢的读物。

有一天,东关模范两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大家纷纷回答。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自己父母记账。”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钦佩地望着他。因为,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是恩来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寒假期间,他到河北省开平县耿家营一位好友家做客。开平是开始煤矿的所在地,村里有许多矿工家属。恩来一方面看到了经济破产的北方农村,一方面有看到了在英国资本家奴役下的矿工悲惨的生活。

恩来在上学期间,经常利用假期到农村,矿区参观游历,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中学即将毕业,恩来为自己的道路而思虑,他下定了救国的决心,决定到日本去留学。可是那时候他家境贫寒,一个只有一件蓝布长衫的学生要渡海赴日,是不可能的。不过这困难并不能阻止他。

他在六月底一品学兼优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七八月间奔走于津京两地,向老师同学筹措路费。很多老师、同学都尽力帮助他,路费很快凑齐了。

一个19岁的青年,在这样的时候怎么能不心情激动呢?他伫立在屋中,凭窗遥望,思潮起伏,附身到桌前,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9岁的周恩来就怀着这样的激情,慷慨辞国。他北上沈阳,先告别伯父,又向沈阳的母校师生辞行。九月初穿过鸭绿江,从朝鲜的釜山乘船,横越滔滔的东海,渡向一衣带水的领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