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宇宙简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1

亲爱的朋友门,你们是否也曾在许多个夜晚抬头仰望星空,看着头上那片广袤而幽远的星空思考着关于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宇宙中还存在着什么?等等问题……

答案若是肯定的,那么我会推荐你好好读一读《宇宙简史》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通过霍金先生那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浅显易懂的比喻来了解宇宙物理的诸多复杂现象。这将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我们身处的宇宙……

关于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上帝七日创世”等各类神话故事吧!那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更科学、更真实详细的描述呢?答案是——有的。

霍金在《宇宙简史》的第一、二讲中以时间为主线,简明扼要地通过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提出地球是个圆球开始,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后来的弗里德曼模型等等一系列天文学成就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宇宙大爆炸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这个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里面虽然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可是通过霍金的解说却也能让普通大众所理解,毕竟霍金著本书的思想是为喜欢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一次最好的宇宙学启蒙教育。

又例如在谈论到黑洞安置问题上,霍金运用比喻的方式给我们简单地做了回答:“安置这样一个黑洞的唯一地点是应当把它放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而且,可以使它绕地球作轨道运动的唯一途径是,在它的前方拖动一个大质量物体,以把黑洞吸引到那里去,这种情况有点像在驴子面前放上一根胡萝卜……”

如此形象的比喻,即说明了它的原理又让我们有了想象空间,由此可见霍金才华与机智。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之概念,并穿插若干富于丰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使人阅后难忘,此书对于想了解天文学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好的科普之作。

最后,关于本书的诸多精彩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翻阅。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2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动,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

本书总共有7讲。第1讲是关于宇宙的构想,第2讲是膨胀着的宇宙,第3讲是黑洞,第4讲是黑洞不太黑,第5讲是宇宙的起源与归宿,第6讲是时间的方向,第7讲是万有理论。前后分别有开场白和鸣谢。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是讲宇宙的,肯定读起来索然无味,可当我读过一遍后,那些神奇的宇宙知识却让我沉醉其中。

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3

五星是因为当中大量的理论和支撑论断的`依据让这七场讲学满满都是干货,而能够理解到的也非常皮毛。

搭配冥想,这本书其实和佛法相接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配合,能够理解的不多,但对于恒星的坍塌以及奇点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能量,个人觉得或多或少与空性有些相似。将实有的物体不断的进行分解,你能够体会到的也许也仅仅只是微分子层面的东西。这样的感知方式,不同于我们的五官,但是还是停留在深层次的意识层面。最终的答案,我们暂还未知,但可以想象的是,当你全身心的于周遭相融,一定是一份绝对的笃定和寂静,这份感受,超越了我们目前所有测量仪器所能触及的范畴,而最终到达它的将会是怎样的途径呢?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

你与外界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能量互换的过程中,而这个互换过程之所以被我们忽视,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让我们承认世界的实有性。设想一下,当你置身于一片旷野当中,张开你的双臂,感受风吹来与你皮肤相触的那一刻,你的皮肤感受着这风的温度,每一个毛孔都在向你传递着信息,而这样的信息量绝对不低于一颗行星的引力、一段辐射波发出。我们置身于宇宙的庞大设计当中,通过度量和校验,我们逐渐发现自己是怎样在这场相互较量的游戏中,与周遭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当中,就如同书中所说,没有人可以逃脱,没有人可以避免。

我们的诞生之初,是因着世界的起点,而最终在一片混沌当中,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会被保留下来,不得不问,宇宙或者说世界,是否存有记忆,在行星每一次的膨胀和收缩间,改变着可知的能量场,进而推动着进化的进程。

我们最终的归宿,就物质层面本身来说,都难逃一死,而在有生之年,伴随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于真相的距离会越来越近,粗大的层面,我们能够解读的也只有按照空间、时间逻辑去推断和挖掘,而霍金看到的,一定是在微观层面,穿透了哲学所停留的想的阶段,突破层层屏障挖掘出了更深层的世界的本质的问题,一切都是偶然吗?一切又都是必然的吗?我想这个问题,现在提出,答案应该还是比较好回答的。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4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荡悠,发现了一本叫宇宙简史的书,我并把它买下来了,在家中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叫康斯特。康斯特是一位新锐科普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科普图书的策划和撰写,深入研究天文学,物理学,对宇宙的起源和未来有着独道的见解。康斯特在这本书中讲了许多历史上物理学上较深奥的东西:黑洞、白洞、虫洞、彗星,等等。

本来我以为黑洞就是个漩涡,但是原来黑洞是一个天体,因为它无法发出任何可见的光,所以称其为黑洞。但是在它成为黑洞之前,曾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在恒星的生命快结束时,会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之后只留下一个坍缩的核,这个核拥有超强的吸引力,连光都会被它吞噬,所以无法观测到它。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一颗颗璀璨的星体在我们脚下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心中一定会产生疑问:宇宙是什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存在多久了?地球存在多久了?太阳呢?土星呢?水星、木星呢?宇宙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答案,等着我们去解答。

这本书也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了,让我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探索吧!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5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觉得那些语言有点深奥,很难看懂,不过,那文字耐人寻味,当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在细细品味后才能领悟。

这本书的作者是的霍金,他被称之为“宇宙之王”,还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 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科学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类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宇宙简史》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

《宇宙简史》用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这本书引发了我探寻宇宙的秘密的渴望,我将试图勾勒出我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以我现在的年纪,对霍金这些深奥的宇宙假想认识还不够清晰透彻,尽管它意味深长,但不可否认,霍金轮椅上的著作《宇宙简史》在宇宙研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这使我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6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东西。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不管是老师、教授还是科学家,都需要读书来获取新的知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我读《宇宙简史》这本书的感受。

一听宇宙简史这四个字,就知道这本书是讲宇宙的。这本书是大名鼎鼎的霍金先生写的。这本书先带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再讲宇宙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大爆炸中产生的,然后一直不断的膨胀下去。接下来谈一谈黑洞,说了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掉进黑洞的人会怎样。还讲述了量子力学如何允许能量从黑洞中泄漏出来,黑洞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黑。又讲到科学家们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然后解释这个问题:尽管物理学定律是时间对称的,但过去和未来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最后讲科学家们正如何寻找一种统一理论。

《宇宙简史》这本书虽然有些地方我们读不懂,但多读几次还是能理解一点的。这本书中有许多图片,能帮助我们认知这个天体的样子,而且图片旁边还有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图片说的是什么。书中提到的某些词或者人物,书中的空白处也有写关于这个词或者这个人的资料。读了这本书,我又了解了关于宇宙的新知识,知识面更广了,我还要多读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7

去年看科幻小说《三体》时,总想着如果读过有关黑洞、量子、时间等的科普书籍,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些。霍金的作品《宇宙简史》恰好是这样一部书籍。

这本书描述了霍金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他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宇宙的构想,从“地在下天在上,地是平的”开始,到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圆的,星辰绕地球转”的地心论,再到哥白尼“太阳是静止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修正为椭圆轨道,终于得到了一个目前看来最正确的宇宙模型。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恒星必定会互相吸引,在某一刻坠落到一起,为什么没有这样呢?原因是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膨胀的,如果它膨胀得相当慢,引力会使它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开始收缩。否则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在几百亿年前的某一时刻,宇宙是个密度为无穷大的小球,产生了大爆炸,这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不断自行塌缩,最后形成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星体,它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也发生巨大的偏折,被它吸引进去无法逃逸。光消失了,它就变成了再也无法看到的黑洞。所以黑洞并不是个柱状的窟窿,也不是洞里空无一物,它是密度无限大、体积很小的球状星体,只不过看不见而已。

把光看成是由一个个成包的光粒子构成,这些能量量子在空间点状分布,这就是量子理论。霍金用量子力学证明了黑洞总是“热”的,像火炉一样放热,能量能从黑洞泄露出来,黑洞不像人们描述的那样黑。

关于时空,爱因斯坦曾预言,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太阳会使其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所以地球并不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绕着太阳旋转,而是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由于这个弯曲,不仅行星要在轨道上绕着恒星转,就连光也发生了偏折,不再走直线。不仅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弯曲,在高空中,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越快,在较低的地方,时间则过的较慢。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高山上,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比住在海边的老得快一些。

宇宙的开端发生了大爆炸,观测表明,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飞离开我们,整个宇宙处在不断膨胀的状态。《宇宙简史》虽然很多看不懂,还是让我多少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同时又浏览了《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更适合我这种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的人。科学越进步、知识越更新,我们越了解宇宙的广大,也越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们是如此智慧,我们与众不同,事实上,我们与其他动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就如同一粒沙、一滴水,处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僻的角落。

作者霍金是一个传奇人物,从21岁起,他得了渐冻症,慢慢的,他要很费劲才能抬起头来,他不能写字,只有三个手指和两个眼睛能够活动,即使在失声之前,他也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流,这种语言必须由长期陪他生活工作的人来翻译才能通晓。首次看到他的人都会对他的残废程度感到吃惊。但他最不愿意被当做残疾人看待,一直坚强地活着,直到2018年去世,享年76岁。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8

《宇宙简史》这本书是由剑桥大学著名的斯蒂芬霍金所写的。这本书中所讲的概括了现代物理学的诸多领域,如:宇宙的起源,大爆炸,黑洞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是这本书是确实包含了许多精华。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写的内容十分真实,读着读着,我仿佛卷进了黑洞里面,但又好像不是,因为我看到了宇宙遨游在其中。我比较喜欢其中黑洞的部分,讲述黑洞的这个部分,用了两章,共33页,让我明白了黑洞的概念。曾经,我会在晚上,对着满天星星的天空许愿,我曾幻想:在我们这个世界外面有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我眺望星空,仿佛能看透这个世界。

现在我看了这本书,眺望着星空知道了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和宇宙的秘密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宇宙大爆炸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霍金爷爷说:“宇宙原来是一个极其大的星球,因为其密度极高,突然有一天,它爆炸了,于是,它分裂出来了一个又一个行星和星云,但这只是猜测,我们还无从确认。

开始,我读这本书是很不耐烦的,但是越读到后面,就越有耐心,霍金爷爷在研究问题时也是这样,尽管他身体是残疾的,可他仍然坚持科学,仿佛没有了科学他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霍金爷爷面对病魔毫不害怕,不卑不亢。

我从一个只会看星星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了解宇宙的男孩。多归功于《宇宙简史》,你也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