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4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5W 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4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操作活动,能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重难点:

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准备:

1.六条小鱼的图卡和鱼缸。

2.幼儿操作的小鱼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幼儿看图卡,向幼儿交代帮小鱼找家的任务。提问:小河的水被污染了,爸爸救了六条鱼回来,请小朋友分到两个鱼缸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幼儿讨论尝试)

二、幼儿操作

(一)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数一数自己有几条小鱼?

(二)引导幼儿用小鱼图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进行记录。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组成6。

三、巩固练习6的分解组合

(一)朗读分合式。

(二)游戏《猜拳》、《对数》

四、延伸活动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合。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此次活动能热心的帮助小松鼠们分新房,通过自主尝试探索的方式得出不同答案,对6的分解组成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对数字排列的有序性仍不是太明确,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不断发现6的不同分配方法,应让孩子多在自主活动中发现不同方法,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更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并得以解决。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哑剧“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如果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3

目标

1.尝试将数字l―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6个不同的号码。

2.能积极动脑,树立自己解决困难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人手一块磁性板(上面用5根皮筋分割成6行)、6种不同的小动物头(在反面贴上磁铁),磁性数字l―6若干。

过程

1.家中的电话号码。

――通过比较各自家中的电话号码,发现号码与数字的关系。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教师记录。

――比较和发现这些号码都由哪些数字组成,每家的电话号码是否相同。

2.为动物装电话。

――出示贴有头像的磁性板,提出活动要求。

――告诉幼儿:动物园要给小动物家装电话,请大家为小动物们设计六位数的电话号码。

――出示数字1―6,提出设计要求:

①为六位数的号码。

②每一家的号码都要用到六个数字。

③不能少一个数,不能多一个数。

④六个数字不能重复。

⑤每家一个号码,六家六个号码,不能相同。

3.小小设计员。

――幼儿按要求在磁性板上将6个数字组合成6个不同的电话号码,并记录下来。

――幼儿相互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

4.我的设计。

――请2―3位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大家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

――请做得快的幼儿介绍,为什么能做得又对又快。

建议

1.活动前了解幼儿对自己家电话号码的熟悉程度(能否记住和写出来)。

2.活动的要求比较多,比较接近,教师要表述清楚,并作必要的解释。

3.准备工作可以让幼儿参与,如:剪贴、制作磁性动物头像,分割磁性板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4.如果没有磁性板,可以用记录单的形式开展活动。

5.根据当地电话号码的位数确定活动要求,可以是6位数,也可以是其他位数。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2.尝试将三角形装入盒子,在移动、翻转、拼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三角形人手12个,三角形底座、正方形底座、长方形底座各六个。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指认几何图形出示三角形"我是快乐的三角形,我最喜欢和我的朋友一起玩游戏了。看看我的哪些图形朋友来了。"指认几何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请幼儿指认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二、拼搭几何图形,感受三角形拼搭组合的变化。

1.玩游戏:三角形碰碰乐。

播放三角形声音,请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2.怎样才算2个三角形碰在一起了?(幼儿回答 老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然后播放操作视频)3.归纳小结。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要完全重合在一起,两个三角形才快乐。

 三、引导幼儿进行拼搭活动。

1.介绍操作规则

第一,听清楚是"几个三角形碰碰乐"。第二,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条边要全部"碰"在一起。

2.教师播放课件录音 "碰碰乐、碰碰乐,2个三角形碰碰乐。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观察幼儿拼搭情况。

3.提问:2个三角形"碰出"了什么图形呢?

4.归纳小结。

5.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录音 "碰碰乐、碰碰乐,4个三角形碰碰乐。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请用4个三角形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

6.4个三角形"碰出"了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任意移动一个三角形,把它变成另一个图形。看看你能变出几个图形呢?

四、送三角形回家。

1.出示几何图形底座: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你的12个三角形要回家了,这里只有一个底座才是这12个三角形的家,要把12个三角形不多不少、正正好好送回去,拿一个底座是它们的家?

2.提问:你觉得12个三角形的家是哪一个底座?见你的名字贴贴到相应的图形中。然后请你来说说你的理由。

3.请幼儿选择自己认为的底座去操作。

4.提问:你们刚才送了之后,哪个底座才是正正好好12个三角形的家呢?请你说说理由。

5.归纳小结:三角形底座太小,有几个没有放进去,正方形底座又太大,要再多几个小三角形才行;长方形底座不大不小刚刚好。

6.刚才选择三角形和正方形底座的幼儿重新找一个长方形底座再次将12个三角形都送回家。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安静、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挂图两幅。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到郊外游玩,我们看一看一共去了几只鸭子?(出示挂图一)

二、学习4的组成: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些鸭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根据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

2、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

3、师:看到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很快的能想到4还可以分成3和1,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几和几是部分数,几是总数?

4、齐读一遍。

5、拍手问答。

三、找一找,巩固学习4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根据小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了4的三组组成分合式,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还可以根据什么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引导幼儿根据荷叶和石头的大小、位置列出组成分合式。)

四、幼儿操作活动:

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我相信我们班小朋友不仅聪明,还乐于助人,对不对?森林里的小袋鼠们找不到妈妈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挂图二)每位袋鼠妈妈都有4个孩子,这些袋鼠宝宝有的跟妈妈出门了,有的留在了家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五、小结。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教敏锐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彩纸一张、A4纸一张、剪刀一把、胶水一个、铅笔一根、圆形椭圆形塑料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形王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选美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图形能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

二、主要活动

1、出示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

2、找幼儿说一说那个图形最美,出示一幅由各种图形组成的图片,(告诉幼儿其实每个图形都很美,因为可以组合起来变成不一样的图)。

3、出示图片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

4、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粘一粘。(指导幼儿折纸并剪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画出圆形、椭圆形、然后将这些图形随意组合成不同图案,粘在A4白纸上)。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

教师出示红包教师:这是什么?(红包)是的,红包,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些压岁钱,有了这些压岁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你想要买什么呢?

幼儿:xxxx

教师:嗯,有想买xx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郑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硬币)那这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啊?(纸币)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硬币一共有几个?(5个)那这张代币劵就是几元钱的啊?(5元)嗯,刚刚老师说了要带小朋友一起去逛两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样买东西的?

老师先用两元买xx再用两元买xx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1、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像这种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双数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

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

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注意:

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分解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引导小朋友积极探索数学活动。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1———10的数字卡。

2、学具:儿童用书,幼儿自带10根小棒。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0

1、教师:伸出小手,数数自己有几个手指头?(10个)

2、教师:数字10怎么写?

3、请孩子说一说,写一写。

二、学习10的组成(标题)

1、出示10张苹果图让学生数一数(课件演示)。

2、教师:请你尝试着把10根小棒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4、(演示课件)教师根据交换规律和左边多1,右边少1的规律在黑板上写出10的分解式。(教师板书)

5、教师总结,请学生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1、出示苹果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2、引导小朋友用三句话表达图片的意思。(图上有4个红苹果,6个绿苹果,问:图上共有几个苹果?)

3、小朋友口述图意并说出算式,老师记录。

4+6=10(个)

四、做游戏"找朋友"

1、教师提供每个孩子一张数字卡,组织孩子围成一个圆圈。

2、教师:音乐开始,当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时,请你找到和你的数字卡合起来是10的同伴做好朋友。

3、游戏开始,可以让孩子互换数字卡反复游戏。

五、请孩子结合儿童用书练习。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出九方格图案。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3、能在记录单上记录并拼出多种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三)九方格图案1张,各种颜色,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图板若干,图板上有不同的数字。

2、幼儿用书第13、15页的操作材料。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九方格图案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各种方块拼图板。

1、教师出示各种方块拼图板,引导幼儿观察每块拼图板上的正方形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教师出示九方格图底板。

3、请个别幼儿运用图形重叠的方法,证明就放个图上的每个正方形与拼图板上的每个正方形大小相同。

4、引导幼儿讨论:你能用这些方块拼图板拼出九方格图案吗?

二、幼儿操作活动,尝试拼出九方格图案。

1、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法。

请一名幼儿运用方块拼图板,在大家面前尝试拼出九方格图案。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

3、请全体幼儿在小组操作活动中尝试不同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三、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拼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记录自己用那几块图板拼成九方格图案的。

2、请幼儿操作后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想出的每种拼法。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图方法。

1、展示个别幼儿的拼图及记录单,集体进行验证。

2、请幼儿将自己的所有拼法和相应的记录单展示在桌子上,引导同伴间相互欣赏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教师出时传好的项链,进行提问:

1、漂亮吗?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去了我们的项链是有规律的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2、一会儿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排队,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件事情。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 考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这样排队?

(2)你是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队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张纸把你排队的规律都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1、幼儿分两组进行交流,一组幼儿坐在那里当讲解员,另一组幼儿自由参观,然后交换。

2、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

3、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六、活动延伸:幼儿可以再活动区中进行多维度排序的尝试,并进行相应纪录。

教学反思:

《排排队》本课的亮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造型表现的经验,仅靠老师的讲解是枯燥的,于是本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

一、以趣味为本

学生画的人普通是用几个圆和火柴人的线条为符号的形象化,一种习惯性的表现,缺少观察和思考的成份,对此,我以游戏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同桌来感受“人”的外形线条,再用童趣的长高高,减减肥的添画法来动动手术,在本课中有玩,有学,有乐,尽管如此,快乐了还需要有效,达到教学目的仍是课堂追求的最终目的。

二、以生活为样

排排队此课用公共场合常见的排除现象设置情境,进行观察和人物绘画表现,排队不管学生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很常见,上学,放学,吃,玩都经历过,容易唤起学生的回忆,从而也能“侃侃而谈”排队时的场景和发生的故事。例如有个学生说,他在买车票的时候有人推他的事情,我进一步引导,让他谈谈不排队的行为,以及他当时的感受,这样比说一句空洞平白的我们都要讲文明,守秩序要来得生动和深刻。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感知加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4的加法。

2.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提高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4的加法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4的组成。

(1)出示ppt画面,提问

4条小金鱼怎么放进两个鱼缸?

2.学习4的加法,出示课件

(1)小兔约好一起去摘花朵,先来了一只小兔(出示一只小兔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三只小兔(出示三只小兔图片),提问1只小兔再添上三只小兔是几只小兔呢?

列出算式1+3=4,请幼儿说出1、3、4的含义。

(2)依次出示小乌龟、小猫、表示加法算式2+2=4、3+1=4,让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

(3)引导幼儿观察1+3=4和3+1=4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3.看图摆算式。

(1)小猴子去摘玉米,先来了一只猴子(出示一只猴子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三只猴子(出示三只猴子图片)问:1只小猴子再添上三只小猴是几只小猴呢

(2)幼儿列算式1?+3=4请幼儿,请幼儿说出1、3、4的含义

(4)依次出示小兔、小鸡、表示加法算式2+2=4、3+1=4(方法同上)

(4)引导幼儿观察1+3=4和3+1=4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域投放4以内的加法应用题,供幼儿操作用。

2.完成幼儿用书p14“地上的影子”任务。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4

【活动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难点: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准备】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活动过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