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锦集5篇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锦集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12K 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锦集5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中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热点。在前期的“小小面塑会”的交流活动中,幼儿对面塑能不能吃的问题产生激烈的讨论。有的小朋友说面塑不能吃,有的小朋友说:妈妈说面塑能吃的。最后他们达到一致的想法,如果加了颜料的面塑不能吃,而没有加颜料是可以吃的。

从活动中分析出他们对面塑的性质还没了解,为了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扩展孩子们的认识经验,设计本次活动。活动前组织幼儿到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去寻找生活中的面塑,本次活动围绕寻找结果开展的一次交流活动。在关注孩子成长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下,努力让孩子在整合的活动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就蕴涵着整合的因素。首先在孩子的兴趣中整合多种教学的内容。活动中孩子不仅对面塑有一定的了解,还要结合面塑不同性质,把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同时在操作手段上进行整合,让孩子运用多途径的表现手段进行表现。操作材料的探索性,使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最后,让孩子把自己做的面塑作为点心让所有小朋友分享。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看看的活动中,知道面塑的含义及两种不同性质。(重点)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面塑经验,尝试制作食用的面塑。(难点)

3、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填写过“寻找到的面塑调查表”

2、活动前幼儿和爸爸、妈妈到周边的环境中寻找生活中的面塑。

3、幼儿收集有关面塑成分与性质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对面塑的认识。

1、小组幼儿讨论对面塑的认识。

引导语:“请能干的小小发明家来说一说,在这几天里你找到了什么样的面塑?”

2、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什么是面塑?

3、思考:为什么有的面塑能吃,有的不能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验证想法。

1、观看录像,引导幼儿从录像中找出答案。

2、提升幼儿经验,启发幼儿思考:

(1)看了马老师的录像,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面塑了吗?

(2)为什么有的面塑能吃,有的不能吃?能吃的面塑里放了什么?不能吃的面塑放了什么?

小结:面塑里的成分不一样,有一种面塑不能吃因为里面放了颜料,还有防腐剂,这些成分都是有毒的物质。

能吃的面塑里放的都是面粉,虽然有的也有颜色,但是这是一种食用色素。

三、实践巩固。

过渡:今天我们又知道了好多面塑的知识,真开心!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材料,等会请小朋友也来做能吃的面塑。

1、活动前请幼儿选择操作材料。巩固他们对面塑成分的认识。

2、幼儿分组操作,师观察指导

(1)引导幼儿探索食用色素的加法

(2)鼓励幼儿根据所获得的经验,塑造成各种能吃的面塑造型。

活动延伸:把做好的面塑作为点心,在集体中分享。

【活动反思】

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农村、城市都能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面塑艺术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面塑艺术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更新变化。然而因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本教材选用“面塑”这一学习内容,旨在让真正的艺术能够代代相传。但现在的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形式还是较陌生的,也缺少了解和实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自主学习和视频欣赏,使学生了解有关面塑的知识,认识到面塑艺术独特的色彩及造型的魅力,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对民间面塑艺术的浓厚兴趣。教学中,因取材不便加之环保理念,故使用橡皮泥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较好地突破了学生创作中的难点,使其能初步了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并借助橡皮泥制作出一件面塑作品。其中老虎因其独特明显的特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特别爱捏,并且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

因此,我感受到,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再次撩开古老艺术神秘的面纱时,才越来越感悟到其独特并且不可替代的美,而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相信孩子们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美原来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面塑以及许许多多民间艺术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材料,探索取出瓶中乒乓球的不同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在操作中感知一种物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标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把乒乓球放在杯中;筷子、勺子、铁丝、吸管、报纸(小组一份);幼儿记录单,大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只乒乓球被管老师不小心掉到了杯子里,你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吗?有什么办法呢?(幼儿相互交流)

二、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材料取出乒乓球

1、提出问题:那如果手不能直接伸进去,也不能把乒乓球直接倒出来,在杯子不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幼儿想办法)

2、介绍材料和记录单。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有勺子、筷子、细铁丝、报纸、吸管,请你猜猜哪些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猜测,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2)到底他们能不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呢?你可以每一种材料都去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用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探索操作

(4)交流探索、记录的结果。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5)总结性提问:从记录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勺子……能取出乒乓球,有的铁丝能取出乒乓球,有的报纸却不能取出乒乓球,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用铁丝取出乒乓球的?解决铁丝取出乒乓球:可以改变形状

3、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

(1)发散性提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细铁丝、吸管、小棒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自由讲述办法)到底你们说的行不行呢,只有试试看才知道。(第二次操作)

(2)幼儿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教师巡回指导,并用数码相机拍下幼儿实验的情况

(3)再次交流探索操作的结果。怎么样,都成功了吗?你这次用了什么把乒乓球取出来的?用了什么方法?

(4)展示照片,看,xx是用什么方法把乒乓球取出来的?

(5)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去尝试,细铁丝、报纸也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4、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是从杯子里取出了乒乓球,如果杯子里掉进去的是铁球呢?在不动杯子子的情况下能用什么方法取出呢呢?我们以后游戏的时候去试一试。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自由落体现象,探索不同物体下落时所呈现的不同状态。

2.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3.体验观察带来的不同发现及下落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恰当的词汇说出不同物体下落的不同状态,如:直直的,飘下来的等

活动难点:

用线条记录实验的结果,如:直线、曲线、绕圈等

活动准备:

1.纸条、羽毛、树叶、小降落伞,雪花插片和小木珠。

2.在秋天里,幼儿观察过树上的树叶落下的样子。

3.幼儿实验记录表(记录表的表头上已事先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画好了各种物体的图标),人手1支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物体下落形态的猜想。

1.教师:我们已看过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掉下来时是摇摇摆摆的,那么其他东西下落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2.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描述其他物体从高处下落的样子。

二、通过实验,初步感受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现象。

1.教师出示纸条、羽毛、树叶等实验材料。

2.教师:这里有许多东西,我们一起玩一玩,看一看,它们下落时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其他东西落下来是,是什么样子的呢?

3.教师交代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自选一样物品,将它举过头顶,手松开,眼睛一直盯着物体,观察它从上往下落的状态。

4.,幼儿自由选择2~3种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教师注意观察幼儿选择的实验物体和实验方法,帮助幼儿克服影响实验干扰因素)

5.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降落伞是直直地掉下来,有的却是飘着下来的呢?我们试一试吧!(幼儿和教师一人抓住一个小降落伞)看看,抓在小降落伞的什么部位它就可以飘下来了。

三、师幼谈论、交流,发现物体从高处下落的状态是不同的。

1.师:刚才我们都去玩了这些东西,请你说说,你选的是什么东西,它是怎样落下来的?(幼儿示范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落下来的现象,如“我发现羽毛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木珠是直直地落下来的”等)

2.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有的是转着圈落下来的,还有的是……每个物体落下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

四、幼儿再次实验,并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

1.教师:如果将小降落伞飘飘荡荡落下来的样子画出来应该怎样画?请你用手试着比画。木珠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呢?(引导幼儿用绕圈、左右折线、直线、曲线来表现)

2.请幼儿介绍自己记录的方法。

教师:请你先选一样东西试一试,然后再去选择画有这样东西的记录表,吧你看到的现象用线条画下来!

幼儿再次实验,鼓励幼儿选择第一次实验中没有尝试过的物体进行实验,教师与幼儿商量记录的方法,并与幼儿完成实验记录。

活动延伸:让幼儿继续收集各种 ,观察和记录它们下落的不同状态,并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其用身体动作和线条大胆进行表征能力。

活动反思:

在此次的科学活动中,以幼儿的操作记录为主,幼儿对于能够子互操作的活动都跃跃欲试,在操作的.过程中,都十分的积极但是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占住一件是实验用的降落伞来玩,其他幼儿无法进行实验,有的幼儿操作过程中江石子往上抛,容易伤到其他幼儿,因此在操作活动的时候,教师尤应注意强调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幼儿能够正确操作,看到真实的实验现象。

而幼儿在做操作记录表的时候,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加大,有的幼儿很快地画好了实验记录表,而有的幼儿则不知道要画什么,在记录表上随意地涂、画。因而针对该类幼儿,应在平时积极鼓舞他们参加美术是的活动,锻炼他们用勾线笔画画的能力,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内容与要求

1、运用已有的图形经验,区分方形和圆形。

2、知道在同一物体某些面上能找到方和圆两种形状。

3、体验一家人要和和睦睦相处的道理。

材料与环境创设

PPT,圆形的物品(圆镜子、碗、脸盆、笔筒、转盘等)和方形的物品(毛巾、拎包。书、小方凳),同时有圆和方形的物品(纸巾盒,饼干箱,电话,钟)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1、介绍故事的名称——猜猜故事

师:今天我们来听听一个故事,名字叫方脸和圆脸。我们猜猜故事会说什么呢?

2、介绍主人公,认识他们的外貌特征

师: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故事里的两位主人,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他们长得跟他们的名字一样:方脸公公高高的各自,挺瘦,长着方脸盘儿;圆脸婆婆矮矮的个子,挺胖,长着圆脸盘儿。

二、理解故事

1、讲解故事

师:我们听听故事:方脸老公公喜欢方的东西,要坐方凳子,喝水用方杯子,走路也要迈四方步。

圆脸老婆婆喜欢圆东西,吃饭要圆桌子,梳头要照圆镜子,睡觉的时候不枕枕头,她用一个大南瓜当枕头。有一天,他们俩吵了嘴,要分家。公公说“方东西归我”,婆婆说“圆东西是我的!”。

提问: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怎么?挑挑哪些是分给公公的,哪些是婆婆的?

2、初步尝试分类圆和方

师:图片上是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家的东西,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哪些分给公公哪些给婆婆。

师:我们来看看方脸公公拿到的是不是都是方的,圆脸婆婆拿到的是不是都是圆的。

3、继续讲故事

老公公说:屋子师方的,归我。

老婆婆说:房梁是圆的,我要把房子拆了。

老公公说:桌椅师方的,归我

老婆婆说:钉子师圆的。我要把钉子都取下来。

老两口分了一个上午,越来越分不清楚了。

被子是方的,上面绣的花是圆的。

菜刀是方的,刀柄是圆的

两个人互相看看对方,又发现。

老公公的脸是方的,可是眼珠是圆的

老婆婆的脸蛋是圆的,两颗大门牙师方的

老公公和老婆婆都哈哈的笑了。

都说“不分了不分了”。现在他们还是住在一起,他们过的越来越开心了。

师:他们两最后有没有分开啊?为什么分不开啊?

三、迁移经验

1、回忆生活中的用品、玩具等,看看有没有同一件东西上既有方形又有圆形

师:我们想一想我们有什么东西也是又有方形又有圆形的?不能分开的。

2、互相介绍自己想到的物品,看看想出了

师:我们一起说说,看看我们想到了多少宝贝啊。本领真大,我们回家以后继续去找找哪些东西是方形和圆形组成的。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体验长度的守恒。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重点:

让幼儿重点理解物体的长度相等,与颜色无关、与宽窄无关、与摆放位置无关、与它的形状和切割无关。

活动准备:

相关的图片,毛线、纸条、铜丝保险丝等。让幼儿提前练习学过的测量。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兔迷路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边出图片边讲故事。有一只小兔它特别懂事,经常帮妈妈干活(出示小兔背蘑菇的图片),教师问“孩子们仔细看一看,它在帮妈妈干什么活”?孩子们说“采蘑菇”,教师说“孩子们说的真好,你们看,不一会儿,小兔采了一篓子的蘑菇”。教师接着讲,在回家的路上,小兔高兴的就玩了起来,一会儿摘摘路边的野花(出示花的图片),一会追打飞着的蝴蝶(出示蝴蝶的图片)。玩着玩着就迷路了。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萝卜迷宫(出示萝卜迷宫图片),小兔吓的连哭带叫“我要妈妈,我要回家”,这时萝卜迷宫的主人说“小兔别害怕,迷宫没有吓人的东西,只有三条小路,你看一条路是草地,一条是小河,一条是小山路,不管走那条路都行,走出去,你就到家了”。现在小兔看见这三条路,不知走那条路又近又好走,想请小朋友帮帮忙,“你们愿不愿意帮啊”?(孩子们说愿意)教师问“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那条路近”?(经过教师的提示,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回答说量量它们)教师说“对了量量就知道了”。

2、指导幼儿动手测量图片三条小路的长度。教师出示几种测量的工具如硬纸条,小绳等,教师叫一个能力强的幼儿上黑板测量,其他幼儿拿出相同的图片和测量工具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重点,如测量的长度在记录时,起点一定要对齐,否则不能比较,测量小山一上一下,要测量两次,记录两次。

3、比较测量结果,送小兔回家。教师问“孩子们测量完了吗?那条路近?”(大多数孩子回答“测量玩了,三条路一样近”)教师把黑板上三条小路的长度记录重新进行了比较,并说“一样近的小路,但是哪条路最好走呢?小河有水,上山要爬坡,你们说让小兔走那条路呀”?(孩子们大声说“走草地”个别孩子说,“走草地小兔饿了还能吃草呢”)教师说“那我们就大声告诉小兔”“走草地”(师幼一起说)。小兔高兴的说“谢谢小朋友,再见!”

二、教师小结测量内容

1、教师问,孩子们回答。“草地是什么颜色”?(孩子们回答说是绿色)教师问“小河是什么颜色?”(孩子们回答是蓝色)。“那刚才你们量了草地和小河一样长不?”(孩子们回答一样长)教师出示纸条粘在黑板上是(1)物体的长度相等与它的颜色无关。教师问“孩子们再看草地和小河那个宽,那个窄?”(孩子们回答说草地宽,小河窄)。教师问“那草地和小河的长度变了没呀?”(孩子们回答说没有)教师出示纸条粘在黑板上是(2)物体的长度相等与它的宽窄无关。

2、教师问,孩子们回答。“小山是什么颜色?”(孩子们回答说是黄色)“小山你们量了几次?”(孩子们回答说两次,在做这个操作的时候,教师重点提示和指导切割和摆放位置与守恒的关系),“两次量的结果,你们把它接起来,与草地和小河比一比一样长不”?(孩子们回答说一样长)。教师出示纸条粘在黑板上是(3)物体的长度相等与它的切割和摆放位置无关。

三、出示教具继续体验长度的守恒

1、教师出示教具一根铜丝和一根保险丝让幼儿观察。(颜色、粗细、对齐比较长短)以提问的形式让孩子们回答。

2、教师示范将一样长的铜丝和保险丝变换各种形状,在变换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如6快速变8,6快速变B,1快速变7再快速变2。铜丝和保险丝交替变换各种形状,变完之后对齐比较让幼儿观察看是否仍然一样长。教师出示纸条粘在黑板上是(4)物体的长度相等,形状改变但长度不变。

3、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变换各种形状,体验长度的守恒。指导幼儿将发放的等长的两根毛线,先对齐比较,确定一样长后,交替变换各种形状。再将10根等长的塑料小棍,分开相等的两份,摆放不同的形状。在孩子们动手变换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重点和难点,如变换完之后,提示把两根毛线再对齐比一比,看看变了没?把一样长一样多的,两份小棍对齐连起来比比看是不是一样长?

4、幼儿就近互相交流变换的经验,互相欣赏。

四、以儿歌的形式总结长度守恒的重点,教师和幼儿一起加动作朗诵儿歌。

不变歌

长度一样我不怕变,颜色改变我不变,宽窄改变我不变,形状改变我不变,怎么摆放我不变,怎么切割我不变,不管你们怎么变,我是不变就不变。

五、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总体来看,由于以故事开头,以儿歌结尾,数学活动结合了语言形式,孩子们感到新鲜,参与的积极性挺高,接受认知也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孩子,动手能力弱,在测量和记录时有误差。对于这些孩子,之后要单独辅导,不要让孩子对概念产生误解。

(2)本次数学活动的节奏把握的不好,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多,我的心里总是怕讲不完,前面讲的快,有点赶有点紧,而后面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节奏有点慢,孩子们交流的是开心,但是活动的纪律,放的有点散,有点乱了,活动的时间有点超时。

(3)送小兔回家后,马上小结测量的结果。这样的过渡有点突然,应该在语言的衔接上再自然点。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在《指南》的引导下,通过培训,在老师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了教好孩子,自己将不断努力,接受新形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