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教案 > 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4篇

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59K 次

  第1篇: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从花生开花,到小松鼠像摘花生果过冬,到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到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到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4篇

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全文的脉络,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孩子们分小节试着说说每小节的意思,然后概括进行板书,再读一读,明白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在说话训练和朗读指导上下了点功夫:

说话训练。第一自然段中有ABB形式的词语----绿油油、黄灿灿,让孩子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颜色表达的形式有多样,再结合以往的阅读积累,让孩子学着说说这种形式的词语,并且选择一个进行造句。孩子们能说,但不多,比如:黑乎乎、白茫茫、金灿灿、红彤彤等。其它自然段中,“每天”、“旁边”、“直到……也……”等也是训练说话的契机,也不失时机地镶嵌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训练,学生说得不够精彩的,我及时给予补充与纠正。还有,当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说说:小松鼠会有怎样的表情?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并且结合表演进行说话训练,有情有景,孩子们的说话更为顺利。

  第2篇: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教材配有两幅插图,再现了课文内容,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本册书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同时这篇文章又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和以前的纯童话有所不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换要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上,我选择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理出小松鼠找花生果的线索。然后让学生看着这条线索再现课文。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孩子朗读的训练,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没关系,回到课文再读。一遍不行就两遍,知道读懂为止。虽然这样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对于孩子们的朗读训练是很有好处的。而且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非常有成就感,所有的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他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原来我这么厉害!可以说,平常上课我把答案告诉他们,认真听课的就记住了,不认真听的就什么都不知道。而这次一切靠他们自己,答案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我想是不会忘掉的。

虽然我的这种教学方式仅仅是我的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相信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需要时间的磨练。假以时日,我想对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第3篇: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轻松愉快,很快被孩子们接受,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也就特别注意:怎样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课文上的更有趣点。

首先“以趣导入,创设情境”。

我是这样开始的: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随即出示小松鼠的图片,问学生: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还让孩子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就这样和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进入了课堂,让他们和小松鼠打招呼好象是身临其境了一样,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使他们感到很有趣,很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其次“以读生趣,深入感知”。

进入教学后,一句过度语: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请小朋友来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的通过实际情景再现,以及想象说话,表演激趣,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

最后“以展存趣,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绿油油、黄灿灿”两个词语之后,问学生:这类词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吗?启发引导说说ABB形式的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蓝湛湛……

在最后还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萝卜……)

低年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例如,故事中的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分角色来演一演,生生比,师生比,组与组比,男女生比。这些教学手段都能很好的激起和保持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每天”一词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并说一说“前天,小松鼠去了哪?干什么?”、“昨天,小松鼠去了哪?干什么?”、“今天,小松鼠去了哪?干什么?”“明天,小松鼠还会是去哪?干什么?”旨在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就是“每天都去”。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形象的理解词语。可是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举手说的人不多,而且好像到了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理解了“每天都去”的意思。课后,我想在这里完全可以设计为利用“第一天小松鼠(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第二天小松鼠(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第三天小松鼠(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的引读方式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加以理解“每天都去”的意思,体会小松鼠期待花生成熟的迫切心情。

对重点词语“自言自语”的理解,教学也不够到位。仅仅只是让学生明白了“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却没能帮助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体会到“自言自语”即为低声的自己嘀咕。所以学生在表演造句时就表现出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如果这时我能借助课本中的图画来帮助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中小松鼠的表情动作加以理解,再来发挥想象,效果会好一些。

  第4篇: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借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低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以读为主,以富有童趣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设计游戏等趣味环节,活跃气氛,激活思维。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阅读文本、实实在在地学习生字。

我认为童话的教学要抓两点,即科学性和趣味性。本文通过小松鼠找花生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花生果是结在泥土里的这一科学常识。而这一常识非常明了地表达在文本中,孩子们一读就知道了,既然是一读就明了的,很显然就不必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学习。可在拓展延伸时让孩子们通过文本的学习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识,了解到还有不少植物的果实是结在泥土里的。

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童话的形式来显示这一科学常识,让这一科学常识在孩子眼里显得很有意思。为了突出这一点,在教学时我紧抓小松鼠找花生果:由花生开花了(很美,吸引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每天看着,没有见到一个花生果(产生疑惑)——花生果长在泥土里(明了)的线索,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这一过程中小松鼠的动作、表情、语言,引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品味文本的趣味性。

最后再进行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是结在泥土里的呢?让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相联系,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