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2W 次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去过泰国旅游,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她来介绍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调儿童诗两首仿写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条理都比较清楚,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读了课文之后,觉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回答表达了热爱,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时,再请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完后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应到学生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文章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让学生走进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蛇与庄稼》是著名散文家秦牧撰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通过因果、连锁、相承、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表情达意,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全文寄意于物,寓理于事,想象丰富,结构严密,说理形象深刻,逻辑性很强,既是一篇优秀的哲理性散文,也是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教材这一特点,紧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

一、抓住因果关系,培养判断能力

世界上的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课文第一段主要写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复杂联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是通过四个层次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表达的。这四层是: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2.洪水过后,发生了奇怪的事。3.老农想出了一个奇怪的方法。4.老农说穿了其中的奥秘。教学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重点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思路。如抓住中心词“奇怪”,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议:第一个“奇怪”指的是什么是什么事使“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洪水过后连续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老农想出一个什么样的奇怪办法为什么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大丰收在读和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第一段的第3、4句和第9、10、11句,第6、7句和第12句之间都是倒装因果关系。其中第10句和第11句之间,以及第11句的几个分句之间也都是因果关系。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句与句、句与句群、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蛇能吃田鼠,因此就使庄稼避免了糟蹋;因为没有田鼠糟蹋庄稼,所以庄稼长得好,于是蛇就保证了庄稼的丰收。田鼠与庄稼是直接联系,蛇是通过田鼠而与庄稼产生间接联系,因而是一种复杂联系。而这种复杂联系的决定因素是蛇。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条件,判断出事物的必然结果,即田里有蛇,就能判断庄稼丰收;田里无蛇,就能判断庄稼歉收。

这样通过两个关键词“奇怪”理出一段文章里的层次与次序,再抓住句与句、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让学生分析、判断蛇与庄稼的因果关系,学生不仅领悟了语言文字中所传授的“道”(事理),而且运用概念判断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抓住连锁关系,培养推理能力

课文第二段主要描写猫和苜蓿的复杂联系。这种复杂联系是通过两个层次和句子之间的连锁关系来反映的。第一层写猫和庄稼的故事;第二层说明猫和庄稼关系密切的道理。这段课文中“密切”一词是统领全段、揭示段落中心的关键词。教学时可抓住“密切”一词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探索其间的`道理。如:猫和苜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猫和苜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运用假言推理的形式,来加以说明。第3句是从反面假设推理的:要是猫养得少,地里田鼠就会多;“地里田鼠太多,蜜蜂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就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苜蓿就长不好。”第4句是从下面假设推理的:如果猫养得多,田鼠就不可能猖獗,田鼠不能猖獗,蜜蜂就能正常地传播花粉,苜蓿就能长得好。通过上面的正反对比,层层推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猫的多少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从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段第3、4句两个复句里的几个分句之间,都是层递式的连锁关系。环环相扣,步步逼进,层层推理,逐层深入,深刻地阐明了猫、田鼠、蜜蜂、苜蓿四者之间的联系:猫和田鼠、田鼠和蜜蜂、蜜蜂和苜蓿之间都是直接联系,而猫是通过田鼠、蜜蜂与苜蓿构成间接联系,因而猫和苜蓿之间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关系。教师应抓住重点句内部的多层连锁关系,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形式逐层推理,使学生学会推理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不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三、抓住相承关系,培养分析能力

字词句篇的内在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相承(连贯)的关系尤为居多。它包括时间上的相承、空间上的相承、事件上的相承等。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起承接作用的,或“红线穿珠”的句子,来启发学生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文第三段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写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并点明文章的中心。这段第三句是一个多重复句,这个多重复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抓住这个过渡句与上下句群相承的关系讲读,就能清晰地理出这段文章的思路和线索。如这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第3句跟上下句有什么联系哪些是简单联系(第1、2 句)哪些是复杂联系(第4、5句)为什么人与病人之间是复杂的联系呢再抓住“也许……甚至……”这一句包括相承递进关系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一口痰可能使许多人得病,甚至会使人染上严重的病(肺结核病)。这就是说人和病人之间是通过一口痰而发生间接联系的,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随着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问学生:你能举出事物间有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吗这样抓住词句之间相承、递进等逻辑关系,来诱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一步分析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四、抓住分合关系,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人们把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人们在进行这一思维过程中的智力水平,则概括为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即能从句群的联系中概括段意.从整篇文章段与段的联系中概括主要内容,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

课文最后两句是全文中心所在,是由前三段所举的事实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结论和全文的关系是分合关系,即先分述后总结。教学时,要抓住全文思路,步步引导分析、概括。可这样进行:

1.简要复述各段段意,说说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人与病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2.这三个例子讲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三段段意中的共同因素,概括出结论。

(根据)1.蛇和庄稼之间有复杂的联系

2.猫和苜蓿之间有复杂的联系

3.人和病人之间有复杂的联系

(结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

(推论)“所以……必须……研究……掌握……规律。”

(再推论)“这样……才能……才能……”

3.正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学生根据结论进行推论:“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4.为什么要掌握它们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再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推论:因为只有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看事情才能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最后再让学生反复读读想想,以领悟其间蕴含的哲理。

由于抓住文末两个中心句与段篇之间的分合关系,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属性,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因而学生不但能深刻懂得文中所阐明的事理,而且学到了正确思维的方法与规律,使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一件运动衫》,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通过“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我”与康威老先生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平日,我们比较忽略对于课后选读课文的教学。其实,读来,这类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更不亚于精读课文,甚至更接近孩子的的情感,让他们更乐于接受。所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以此来检验平时的教学效果。近而,更近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对本课展开了精心的设计。力争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给他们充分体会和发挥的空间。而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课文不仅仅是在赞扬小男孩与老人间的真情,还有妈妈对儿子的疼爱,有售货员对老人的同情,还有老人对陌生人的帮助之情等这些侧面反映出来的情感因素。所以,这一节课的外延被无限地放大了,真情也不仅仅限于这两位主人公,而是感受到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我在“情”字上做文章,力求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用心地设计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活”的课堂:

1、运用音乐,创设情境,以情感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牵扯到整节课的情感辐射,是情感点燃的切入点。所以,在本课导入环节我设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跟唱,这样即创设了一种情感氛围,又拉近了我和孩子们间的距离。同时,我利用煽情的.导语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并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埋下了伏笔,更为学生们的感悟体会指明了方向。在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再一次聆听《爱的奉献》,再一次营造氛围,立足学生的情感,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达到超越文本。在音乐的情境中陶冶和提升感悟。

2、巧设疑问,牵一发而动全身。课上,我通过问学生: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会是这样的结局了吗?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这个结局太出乎意料了。继而引导:我想不仅是结局,包括在事情发生过程中,也有许多出乎我们意料之处。从而引出主线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意想不到?用“——”划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思考这个问题,其意义在于增强文章对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对这些出人意料的地方不仅产生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此问题一出,立即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学生本身就带着疑问和好奇。再加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将学生仅仅局限于小男孩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给了学生们个性感悟的空间,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去体会。这样,也充分地展现了孩子们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化理解。

3、以读为主,读中有方。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只有充分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所以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为主,通过快速轻读、快速默读、小组读、配乐读、评价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们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点拨方法,哪些关键词该重读,哪些地方该深情读,相应指导。

4、注重点拨,总结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点拨学习方法。如:作者是如何通过抓住小男孩的动作、神态等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的。还有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安排了这么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在最后环节我还安排了一系列的延伸活动,如看图想象二人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接着,在这件运动衫上题词,学生都纷纷汇报自己的感想。从而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日后更加努力去完善。如:课堂上学生的指导朗读还可以更深入些。最后还可以介绍相应的阅读链接,如:《麦琪的礼物》,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开国大典》这一课主要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可以说这节课我精心的'准备设计。课前收集了许多相关的文字材料,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这一盛况,感受人们的思想感情。可是由于孩子小,与1949年那个年代又很久远,课文的内容又不是那种他们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尽管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也显得很枯燥无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一些距离,学生比较远的课文内容,我们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比较好,因为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知识。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应恰当、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快知识信息的传递,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时我要把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在读的目的、层次、形式上下功夫,以求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儿童诗两首教案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记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是父亲对“我”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在教学时,我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问题设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按文章的叙事线索来品朗读课文。

一、人生路上谆谆教诲。

在阅读作者“小时候与父亲在罗马的一座教堂塔顶上看底下的道路”这件事时,先让学生想象“登高望远”的情景与感受,再联系课文中父亲的教导谈认识,再结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一些现象发表看法。这样,学生对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朗读的指导:语调深沉,读出语重心长,教导孩子的深情。

二、成功路上的欢喜忧愁,不懈的努力

课文中写作者长大后的两件遭遇挫折,由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通过事实进一步证实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作者另劈蹊径取得订货商的信赖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加工时装的任务。她突然发现“那幸福的`云消失了”,这时作者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出她具有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最终她渴望成为时装设计师的梦想得以实现。后来,因为另家时装店老板的挑拨,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体跳槽的沉重打击,由于她积极面对困境,最后终于举办标新立异的不是成衣的时装布样展。

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现在的这种豁达乐观心态与父亲在她小时侯对她的教育熏陶有没有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就可以不断战胜困难。

三、父亲的教导终身受益

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在朗读指导中要求读出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重读“受用不尽”“不止”。

四、谈谈收获,体会成功

为了加深并且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有意让学生谈谈:让你成功的一件事。你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让学生对“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道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品读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在此基础上,紧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学生研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如在教学课文第 6 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足之处:

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碎,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教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去过泰国旅游,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她来介绍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调儿童诗两首仿写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条理都比较清楚,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为了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搜集了优秀的教案,观看了优秀视频,甚至记录了精彩的过程,又针对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王校长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思路,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针对课题质疑,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检查新词,通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掌握新词,解质疑: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我显得耐心不够,没有进一步耐心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走进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默读,用笔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能找出句子,通过读、想象、说、写,学生能揣摩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联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接着回顾父亲关爱自己的点滴,感受无痕博大的父爱,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能够读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课时,我有时缺乏教学机智,有些地方自己说得较多,课堂情感的酝酿没有达到高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讲述的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小男孩写了一首小诗,母亲夸赞他的诗“精彩极了”,可当他满怀期望地等待一向严厉的父亲给予自己肯定时,得到的却是“糟糕透了”的评价,男孩伤心至极。记得在高年级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的讨论是比较激烈的,观点是形形色色的,非常能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当时我觉得挺有意思。不想这样的故事于前几天有如情景再现般,发生在了女儿的身上。

女儿的语文老师布置每位学生制作一张读书卡,女儿对此特别感兴趣,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仔细裁剪、描画,足足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完成了任务。大功告成时,我正在厨房做菜,只听女儿欢呼一声:“耶,终于做好喽!”紧接着,她就像小燕子一般飞了过来,两手端着她的读书卡恭恭敬敬地让我给出宝贵意见。我迅速地扫描了一遍,便笑着点点头说道:“嗯!不错,很棒的设计,淡雅、美观,很有书香气息。”女儿甜蜜地笑了,还故作姿态地鞠躬答谢我:“谢谢妈妈!”看着她那调皮样,我不禁笑了起来:“我的`女儿就是心灵手巧,妈妈可自愧不如啊!”女儿欢天喜地地转身往房间奔去,嘴里嚷着:“我给爸爸看看去。”

房间里传来女儿喜气洋洋的声音:“爸爸,看看我的读书卡好不好看?”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传来:“哦,拿来吧,开灯让我看清楚些。”“好的!”女儿欣然领命。少顷,严厉的声音响起:“看看你,这都写的什么字?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的,简直看不出字形!如果我是老师,绝对不会给你好评!最好重做。”沉默片刻后,女儿略带委屈地大声嚷道:“有那么难看嘛?我不要重做!”女儿的不驯服触怒了父亲的威严,强硬的怒吼声传来:“既然让我给建议,就听我的,否则肯定不能获奖!”。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旋即听见女儿哭喊着:“我就不重做!”然后跑到了客厅,紧接着便是不顾形象地嚎啕大哭。很多年未见女儿如此,我只得放下手里的事来到女儿身边,她一见便扑到我怀里抽泣着说:“妈妈,我好伤心,爸爸总是批评我。”我安慰到:“爸爸指出的不足是真实的吗?如果你自己认为确实如此,便不要生气,而是下次注意改正,争取做到最好!”“不,我要重做!我要证明给爸爸看,我不是那么差劲的!”女儿边哭边狠狠地把那张读书卡扔在地上。这可不好,我委婉地批评了她不能如此,见她依然不能释怀的样子,我继续安抚:“你的设计能力是很强的,这点爸爸妈妈都很清楚。所以,你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总是希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对吗?今天爸爸这样评价你,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他不是否定你的全部,只是指出你的书写不足之处,他其实是在帮你啊……”

事后,经过我的调解和沟通,女儿得到了她爸爸的真诚道歉,女儿破涕为笑,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书写上的不足,表示今后会努力改正。第二天,女儿乐滋滋地告诉我们,她的读书卡得到了语文老师的极大肯定,被作为样本推荐给同学们。我们在为女儿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同时,也在反省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从这个与课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很相似的故事里,我似乎对教育有了更新的一点认识和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一件运动衫》是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我便考虑到要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平时在讲读课文中采取的读,思,交流的方法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因此整堂课我抓住四个主要的问题做线索推进课堂的发展:(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件运动衫第一次是怎样得到的?又是怎样失去的?再次又是如何得到的?(3)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喜欢这件运动衫?(4)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个提出安排了四次快速默读课文的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好习惯,有读必有思,提高“读”的目的性。用比教快的速度读课文是本组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多次的默读,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友谊,教学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我针对“习作”是语文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提炼了文中指导“习作”的素材,力求让阅读教学能更好地为“习作”教学服务,让“阅读”“习作”合二为一,避免“习作”教学的空洞性、缺乏说服力。在教学设计时我依据本故事结局出乎意料,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要学习作者匠心独运、构思新颖的习作技巧;文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表现小男孩十分喜欢这件运动衫,而是为了表现小男孩关爱他人,抓住这点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组织素材的重要表达方法;“小狗”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从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的习作技巧。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联系每篇课文指导习作的方法,让学生感到习作的具体而不抽象,有内容仿照而不空洞。

再次本着“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两次联系旧知识的环节,加强语文的'应运性:1,文中前一次出现的小狗是为后文埋伏笔,后一次出现的小狗是和前一次相呼应,这样的表达方法让我们想到和第五组的哪篇文章相似?那篇文章又是怎样埋伏笔、怎样相呼应?2,小男孩和康威老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有我们积累运用中的哪些词来形容?

接着在学习他人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到板书的重要性,它是文章的精华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我依据本课文章的主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体现人间真情。随着课堂的层层深入最后伴随音乐《爱的奉献》的**部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红色之心!

设想总是美好的,但由于教学能力的局限,在实际教学过程存中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和问题:1,指导学生的朗读(小男孩喜欢运动衫的句子)不到位。2,课堂上教师多余的语言过多(特别是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教师过多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默读、理解。3,急于代替学生回答他们回答不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4,还是存在着完成教学任务的痕迹,一些环节指导不够具体,交给学生的时间不够。(特别是看图指导习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