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课文

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课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94K 次

  14.再见了,亲人

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课文

作者:魏巍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撤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轻易,赞扬了中超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教学目标确定: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感人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充分的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就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好准备。

  《再见了,亲人》目标确定:

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了解的甚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知识训练点:认识八个生字 会写十二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消炎、噩耗、刚强、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培养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意的作用。

  方法习得点;

学习文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以及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领悟文章的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流程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1958年志愿军离朝是的感人场面。

相机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