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教材说明

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其写作特色有三: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二、人物性格鲜明,且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 村居》,并背诵诗词。

2.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两首词的大意,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清平乐 村居》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 导入新课

1.交流对诗人辛弃疾的了解及作这首词的背景。

2.朗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人的豪放诗风和爱国热情。

3.揭题引入。

 二、朗读想象 感悟诗境

1.板书课题,了解词牌名和题目。

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2.朗读感悟。

(1)读准确、读响亮、读出韵味。

(2)读懂诗词。读着这些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美读感悟。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后的感受。(醉)

3.想象感悟。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相媚好”:指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2)想象表达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翁对媪(媪对翁)说: 。

读着“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大儿说:

读着“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中儿说:

(3)感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a体会“无赖”:指调皮可爱。

b想象小儿是怎样“卧”的,体会小儿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拓展想象: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此时辛弃疾会想到什么?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如果战场上的人们也能这样无忧无虑,那该多好呀!)

d感悟板书:醉中有最

(4)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是怎样一家人?(感悟村居中一家五口的和睦幸福、相亲相爱。)

(5)创设情境,深化中心。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板书:安居乐业

 三、课外拓展 升华词情

1.有感情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引导:此时,辛弃疾虽然身在上饶农村,但他却心系战场。让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安居乐业。

生:国泰民安。

……

2.对比朗读,升华中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 村居》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3.总结唱词。

配乐演唱《清平乐 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醉里有最 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