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下册《刘三姐》相关教学资料

五年级下册《刘三姐》相关教学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8W 次

 故事简介

五年级下册《刘三姐》相关教学资料

《刘三姐》相传唐中宗年间,广西有一位深受各族群众爱戴,聪明美丽、能歌善舞,享有“歌仙”的美誉的壮族姑娘刘三姐。她的歌声宛如一江春水唱出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莫海人,一个贪婪、荒淫的“土皇帝”,欲强取刘三姐为妾,达到他“既得美人又保江山”的目的。

为了维护自由和尊严,刘三姐与乡亲们一道用壮民族“结亲先要摆歌台”的特有风俗,以山歌与莫海仁巧妙周旋,终使其阴谋诡计一个个灰飞烟灭。

  发展源流

本段《刘三姐》是反映壮族的生活故事。提起《刘三姐》,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部以广西特色彩调剧为蓝本的电影60年代初风靡了全中国。邓昌伶受壮族民间传歌故事的启发,于1953年写成剧本《刘三姐》,并于1957年投给当时的广西省戏曲改进委员会。戏改会把剧本推荐给了柳州市彩调团。彩调团写信给邓昌伶,表示剧本适合彩调团演出,但还要适当修改补充,邓昌伶回信表示同意改编。不料到10月底,彩调团又来信称没有时间修改,剧本也已遗失。1957年底,彩调团“集体创作”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该剧作为国庆献礼剧目一炮打响。演出结束后,被告邓凡平、牛秀、龚邦榕等人成立了《刘三姐》整理小组。1959年,署名为“《刘三姐》整理小组集体创作”的第三方案形成。1960年,以此方案为蓝本的《刘三姐》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荧幕。

歌剧《刘三姐》的歌曲和歌词创作是由中国著名的歌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和歌曲作家雷振邦先生完成的。二位老先生是近代和当代的著名词曲作家,歌剧刘三姐中的词曲就是二位高人的经典作品之一。歌剧《刘三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瑰宝,百看不厌,久唱不衰,特别好听又好看。

 刘三姐歌谣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民间称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06年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以生产歌为例,“春天茶叶香又香,茶山一片好风光,自己种来自己采,甜满心头香满筐”就表现了壮族人民知足常乐、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和谐;以爱情歌为例,“桐子拿来打灯油,妹在灯下做绣球;绣球里面装红豆,一心一意望哥收”、“连就连,我两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等山歌对爱情的表达明白晓畅而又蕴籍含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1961年,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也是最为成功的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在国内外公映。电影中刘三姐纯朴、智慧的形象,优美抒情的壮族山歌,连同秀美的桂林山水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线中,使刘三姐这个被神话了的历史人物,成为当时中国不可多得的超级偶像人物。1979年,新加坡10家影院同时上映《刘三姐》;1980年,香港和澳门第三次复映电影《刘三姐》,售票额超过前两次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