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寓言两则》教学案例及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案例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6W 次

  教学目标:

《寓言两则》教学案例及反思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起寓言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2、课件出示: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解的性质。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看看这两则寓言又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4、板书课题:9、寓言两则

二、学生自读寓言,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

1、指名读第一则寓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2、理解“亡羊补牢”中的“亡”和“牢”的意思。

3、故事中的人丢了几次羊,他有何反应?引导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第一次丢羊后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丢羊的态度是:没有在乎,没有在意。

②第二此丢羊后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从“后悔”一词中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再也”一词说明了什么?

4、“亡羊补牢”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5、教师板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四、学习第二寓言

1、板书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辕”和“辙”的意思。

2、自读第二则寓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最后一段话。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硬要’一词可以看出这个人怎么样?(固执、执迷不悟)从这几个“越”字,我们能想到什么?(想到结果很难实现)

4、教师:所以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和批评的意思。

5教师板书: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五、学完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父母听。

2、小练笔:“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的读写本课词语,通过读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理解寓意,能过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想。但同时也看出许多不足,例如,在读文时,还需要多读读熟练,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在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何去表达,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可以说化难为简。但有的学生不敢去表达,不愿意去表达,课堂气氛不活跃,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在联系实际谈感想的时候,学生缺乏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可见对寓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从这节语文课中,我觉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放手,还要放得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敢说、会说;敢想,会想;敢读,会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