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7W 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载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新民囯》第一卷第一号。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茫之中,而李大钊则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了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

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用生命诠释了“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李大钊在极其黑暗的时代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极大的振奋。

这篇文章以散文形式写出了时代的黄河颂歌。文章篇幅不大,一共五段。第一段,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的不平坦,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这种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文章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气势磅礴、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论点。为了反复说明“拿出雄健的精神”,冲破险阻这个论点,文章引譬连类,用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历史发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极富说服力。用旅途生活经验来说明冲破崎岖险路会产生“奇趣横生”的享受,生动贴切而又极富感染力。这就给文章造成了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旅途征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说明人类在历史上只有经过艰难曲折,奋斗流汗,才能深切体验到奋斗的意义,成功的乐趣。第四段揭示了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说明中华民族发展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观。适逢其会,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千载不遇的好时机。具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就会满怀豪情,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这是何等阔大的胸襟怀抱。作者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是的,目光短浅,趣味低级,畏惧斗争的人们,在“奇绝壮绝”的崎岖险阻面前,只会垂头丧气,移不动脚步。惟有像有雄健的精神的李大钊这样的革命者,才会有这样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才会有这样惊风雨、泣鬼神的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也才有可能体会出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字字千钧,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难者、怯弱者、歧路徘徊者的儆戒和鞭策。

最后一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黄河遇见沙漠、山峡,都能一泻万里,我们民族的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作者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这“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李大钊这一预言早已成了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的号召相号召吧,让我们“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这篇文章在写作技法上通篇使用了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读者看到,作者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如“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等,既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引申义,意味隽永,值得反复品味。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但有的人也认为是篇“小杂文”,即议论文。即——议论性散文。

总的来说,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