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散步》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1W 次

  【教学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散步》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准确读出文章的情味(情趣)或感情基调。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理解对称句式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辨析多义词的词义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能够举一反三。

2、感知文章浓浓的亲情,能够在具体生活中感恩并报答亲情。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查找莫怀戚的简介资料,课前三分钟发言。2、落实生字词的音形义,抄写生字词三遍注释一遍,在文中画出生字词。3、查找一篇《散步》同名文章,课前三分钟发言。

  二、教读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板书正字,辨认识记。

生字词音形义

信服——相信、服从,

分歧——岐山,取决——决定,

一霎——妾——刹那间,

两全——兼顾,

粼粼——麒麟,磷肥,鱼鳞,璘,嶙峋;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 指定学生介绍作者: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车手和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擅长写小说,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

  (二)问题导学: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答:文章写一家三代人在初春时节一起去散步的情景。开头写作者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而不想出来散步,但最后还是出来了.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后来,意见得到统一,全家人得以沿路同行。

2、文章写的虽然是散步这样的小事,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气氛怎么样?四个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他们每个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大家仔细分析一下。

答:(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中年人的责任感;(3)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4)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5)互敬互爱的家人……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3、从文中找出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句子和细节描写以及渗透了“我”对于生活的使命感的句子。

明确:

⑴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

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表现了母子间的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则往往听从“我”的意见。表现一家人的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⑵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

①母亲和儿子出现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方便老人走。“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对母亲的尊敬。

②母亲改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而改变主意。反映祖母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⑶渗透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的语句:

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作为一家之主,在“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时,“我”必须处理得当,这是“我”的责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因此,“我”感到责任重大。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慢慢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这表现了“我”对于生活所产生的一种使命感。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第4段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下文写散步作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这几句轻描淡写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让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

言外之意是:这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迷人的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于是,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三)思维训练:

1、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2、文章并未写妻子、儿子的反应,想象一下二人的反应?

明确: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妻子温柔贤惠;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参考答案: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联系生活,诗意表达

教师出示一组富有诗意的句子,让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请学生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学生仿写,然后联读展示,在诗意地表达中结束课堂学习。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课外学习材料,做摘抄,写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6课《散步》

  一、生字词音形义

信服——相信、服从,

分歧——岐山,取决——决定,

一霎——妾——刹那间,

两全——兼顾,

粼粼——麒麟,磷肥,鱼鳞,璘,嶙峋;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二、作者莫怀戚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车手和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擅长写小说,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

  三、课文线索与结构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和散步的缘由。

第二部分(3~8段),写散步的过程。

第一层(3~5段),写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二层(6~8段),写散步中的波澜和解决的办法。

3、写作特点:

《散步》细节描写深沉动人,感情基调欢愉、深沉。

  四、特色语句的理解

  五、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静,美好的气氛,烘托我与家人散步时宁静,幸福的心情,表现作者对生活,家人的热爱。

  六、文章的中心: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经过,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七、课后参考答案。

1、练习一:文章以《散步》为题,因为:“散步”是文章所写的中心事件,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散步本是平凡小事,作者选取这生活的一角,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表现民族传统美德这个重要主题,写得情趣盎然、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答题要点:)

2、练习二:深刻语句的含义与作用。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这句话,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句话的艺术手法:整个世界也是有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的深意。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3、练习三: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静,美好的气氛,烘托我与家人散步时宁静,幸福的心情,表现作者对生活,家人的热爱

4、练习四:对称语句的表达作用。

“强壮”是相对于母亲的虚弱而言的,而“高大”则与儿子的矮小相呼应,这两个词的用法是恰到好处的。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5、练习五:读出文章的情味: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关键要看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等等。

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是否确切,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