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汇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汇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6W 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汇总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并能运用 (突出重点,不贪多求全)

【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本,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读”与“写”,训练学生多角度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朗读课文并竞赛。重点是读好人物语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

三、分小组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1、2小组第一节,3小组第二节,4小组3、4节)

1、分组归纳

2、上黑板写出疑问,分别由学生解答。

3、考一考大家

(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四、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品味邹忌的语言艺术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五、写作迁移。

 【教学体会】

简洁明了 目标明确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