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质教案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质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4W 次

 教学目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质教案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

2、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作适当补充与小结。

提示: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三、难点质疑,练习巩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重点知识以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练习题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例句从略)

(2)“其”字在文中出现有二十多处,请在文中找出并指出它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3)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

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为基数词。

至于:古义为到达、达到,动词;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今义为特别,副词。

所以:古义表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凭借等;今义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结果。

学者:古义为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名词。

“古今异义”词最容易使学习者误入歧途,学习时需要注意辨析和积累。

 四、重点分析,研究探讨

1、问题一: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

曾巩有一篇游记,题为《游信州玉山小岩记》,阅读这篇游记,说说它与《游褒禅山记》在写作方法与思想感情上的异同。(《游信州玉山小岩记》一文教师可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或者印发给学生,此处从略。)

提示: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志”、“力”、“物”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另外,曾文以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而王文则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且叙议前后呼应。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二、三段。

2、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请以“你游‘褒禅’我游‘书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