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3W 次

  【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⒈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抓住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

(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重难点突破法:

(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

2课时。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边朗读边梳理了词句的表层意思,在大家已经对文意有了初步感知和诵读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听朗读录音。(布置听录音时的学习任务)

二、问题设置

1.同学们听录音时,找找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一并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2.学生听录音后,教师设问:你在何处受到启发,你认为哪些地方你应该注意改进?如果你感觉自己朗诵何处比录音处理得好,可以谈谈理由,并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语速、停顿、重音、情感。)

3.同学们提到了朗诵录音中情感的传达,那么文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找出关键词语,并诵读原句。

学生回答并诵读。

(教学预设:“乐”、“痛”、“悲”及其所在句子。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学生齐读,激发兴趣。)

4.同学们在诵读中从直感上体味了作者的“乐”,那么作者到底“乐”在何处呢?请结合第一、二段具体的语言材料加以解说。

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预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解说指导学生紧扣语言材料,如两个“足以”所传达的感情。指导学生联想入境,感悟自然之美、人和、事雅之乐。)

三、深入探讨

1.“信可乐也”,我示范两种读法,同学们体会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体会到作者由兴而生的气度从容之乐,并产生鉴赏的深入理解。)

2.预设学生答出“乐”的缘由之一:环境优美。教师要求学生美诵出写景的语句。追问:江南阳春三月,景色是什么样的?能用你学过的诗文里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学生调动旧知,回答。

(教学预设:“千里莺啼绿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补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深入追问:与本文关联比较,选取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写兰亭景象突出了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从景与情的关系考虑,素淡、雅致的散文格调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写照。)

四、疑难探究

1.前两段写幽美的风景、聚会畅叙之乐,第三段却由乐转痛(预计学生会提出问题),衔接似乎不太紧密,转折有些突兀,是这样吗?让我们细读文本,体味作者的“痛”是由何产生的?第三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后全班交流。

鼓励个性化解读及多元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作小结,侧重于宇宙之浩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人自觉地思考“死生”的意识。

2.探究第四段“悲”的感情的来由是什么。

方法:教师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题,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①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那么古人对死生的观点是什么?

② 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什么态度?

③ 他对死生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①②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③题指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古人,同样鼓励学生言之成理的理解。)

④ 作者自述“悲”的感情的`因由,是哪句话?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⑤ “今之视昔”除了刚才解读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外,作者读前人谈及死生的作品,还有哪些感触?

⑥ “后之视今”作者是如何推测的?

⑦ 同学们作为“后之览者”,看到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触?你还读过别人兴感死生的作品吗?能背诵几句吗?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⑤⑥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⑦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⑧教师启发:“昔人”、“今人”、“后之览者”都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对死生问题发出慨叹,确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痛”与“悲”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从个体思考与代代思索考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在东晋骈文盛行,文风浮艳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清新素美的作品;在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时代,作者能力斥虚妄的人生观,思索生命的境界,是难能可贵的。由此,我们体会到了山水游记散文的一种特征:不仅写山摹水,还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理趣,二者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思考:本文与通常的书序有何不同?

3.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赏析本文的语言、对王羲之的认识、对死生问题的理解等等。

七、板书设计

聚会畅叙之乐

生命自觉之痛

千古同思之悲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说明

《兰亭集序》是精读课文,拟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

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作业为试背课文。第二课时为本节公开课,通过品读、鉴赏、探究,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体会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一、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理趣相辅相成。本文语言骈散间行,各得其长,多处成语流传至今,宜于美诵。既从抑扬铿锵的语言审美直感上激发学生的乐学热情,又与探究、赏析相互促进,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四条途径入手。第一,课之初始,在第一节课学生自由诵读练习的基础上,直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立即能听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借鉴改进。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某些地方自己处理得更好。如此,不采用先让学生朗读而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优美的朗诵能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境,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每次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解读,都力争让学生以高质量的美诵方式答出原句,教师适时指导,避免学生仅将其作为问题的答案平淡地读出。这样,赏析关键语句的过程同时成为有感情诵读的练习过程,而诵读又促思考。第三,每部分的背诵助学生思文境、文情,将旧知、新识融会贯通;若发现背诵停断处,教师指导疏理此处行文思路。要避免学生熟诵如急雨湍流,以畅而快自豪,要指导注意顿挫情感。

二、教学中注意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指导诵读选“乐”、“痛”、“悲”三个点处的相关语句练习,并突出“乐”的不同读法,借助体悟作者的思想、情致。以这三处启发学生揣摩,读好全篇。鉴赏语言选取了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4个字,关联比较其它学生熟知的描写江南暮春景色的诗文,通过对比景物的选择、描写方式的不同,见出王羲之的审美情趣和写作风格。以带动体会全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特色,体会在东晋骈俪藻饰之风盛行时,其难能可贵之处。

三、取感情变化为主线,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乐”、“痛”、“悲”,以带动对全篇的理解。逐层分析“乐”在何处,因何由“乐”转“痛”,“悲”因何生,“痛”与“悲”的不同何在。通过紧抓文本信息,探究语句内涵,理解情感的跌宕起伏。

四、对于王羲之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学生受年龄、阅读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不作过高要求。能够理解“一死生”、“齐彭殇”的意思及作者评为“虚诞”、“妄作”的思想取向即可。至于力斥东晋文人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社会风气,结合第一课时的知识准备,点到为止。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跨时空的恒久价值,本文的解读允许学生不狭隘地受其时代特点的禁锢,探寻作品中“死生亦大”、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普遍意义,从而唤起自觉的生命意识。

多媒体课件素朴自然,力争发挥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综上,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是本节课的目标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