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9W 次

 教学目标: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

2、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方法: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以读代讲,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研习课文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一)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段落及具体语句,并结合注解直译该部分文字

明确:三、四两段

文言知识

1、语音

“胜”要读shēng,释为“完”、“尽’; “衣”要读yì,是动词,释为”穿”;

“畜”读xù,释为“畜养 ” ; “王”,读wàng.称王;

“数罟”cùgǔ ; 数口之家 shù 鸡“豚”狗“彘”túnzhì

2、通假字

无失其时 “无”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颁”通“斑”

3、词义

以时, 按时; 数罟,密网 ; 孝悌 敬爱兄长;

4、活用

养生丧死 : 生、死作名词,指活着的人、死了的人,丧sāng

为动用法,指为 … …办丧事;

树之以桑 : 名作动词 ,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词 ,穿;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词 ,称王;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三者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6、古今异义

养生丧死: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然而不王者 :古义,然,这样;而,表转折,译为“却”;

今义,转折连词,然而。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二)熟读这部分文字,并试作分析。这部

分具体展现了孟子仁政的哪两个阶段?

明确:第三、四两段。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胜食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胜食 发展生产、民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胜用

王道之成

养民 树桑——衣帛

无失时——食肉

勿夺时——无饥

教民 庠序之教 民心归顺

孝悌之义

  第二课时

  (一)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反复阅读该文段,想想你从中读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点拨归纳:

联系当今现实,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有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二)孟子关怀天下苍生之心跃然纸上,而作为统治者的梁惠王又是怎么做的呢?请用原话作答。你如何评论他的做法?孟子又是如何评价的?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明确:

原文:“河内凶……河东凶亦然”,“王好战”。

评价:好战,穷兵黩武,只在某阶段某一特定时局中,给百姓一点小恩小惠,治标不治本。何况移民的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

自评:尽心

孟子评: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

  (三)熟读并背诵一、二两段文字,结合注解将文段直译为现代汉语。

点拨:

1、语音 粟 sù 曳 yè

2、词义 之于国: 介词,对 于河内 : 介词,到

请以战喻 : 谦词 请允许我、请让我 走:逃跑

3、古今义 河内凶 :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

4、活用 鼓之:名词动用,击鼓

加少、加多: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减少、增多

5、通假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6、句式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耳”意为“只… …罢了”

判断句式 “是… …也”意为“这(是)… …”

介词短语后置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四)讨论分析,孟子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妙处。

明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目的是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在这里,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答,避开了梁惠王的锋

芒,启发他思考反省自己的治国方法,从而为下面孟子提出自己的

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同时,比喻手法的运用,

又化抽象为形象,说理更为生动、有趣,使文章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

  第三课时

  (一)除了以上的评价外,孟子还用一段评述告诉他如此做法的荒谬性,请找出来。熟读并背诵这段文字,结合注解将文段直译为现代汉语。

明确:最后一段

1、通假 “涂”通“途”

2、词义 “检”,约束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兵”,兵器

3、句式 固定句式 … …何异于… …

“与… …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句

 (二)这两段文字是否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这样的话语,太直接,太严厉了,很危险。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语气有对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义愤,也有对统治阶级不顾平民百姓生死的严厉讽刺。若一开始孟子就用这样语

气和语调跟梁惠王说话,那有可能触怒龙颜,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养生丧死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衣帛矣 ④ 谨庠序之教 ⑤养生丧死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王无罪岁 ⑧填然鼓之

a①④∕②③⑤⑥⑧∕⑦ b①∕②③⑥⑦⑧∕④∕⑤

c①∕②③⑥⑦⑧∕④⑤ d①②③⑥⑧∕④⑦∕⑤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

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周易》《书经》《礼记》《春秋》。

d、我国古代的图书目录分别为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子指的是诸子文章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