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大纲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W 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宁静恬淡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并不太多,但其本身在写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因此建议在学习中,以诵读品味为主,争取能在多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并体会其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是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简介背景】

王维在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家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无”通“毋”,不要。

2、 古今异义词: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义,气候。今义,指经济繁荣现象,也泛指兴旺。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静默,古义,休息、入睡。今义,寂静,没有声音。

3、 词类活用:

与山僧饭讫而去:“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夜登华子冈 / 村墟夜舂:“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麦陇朝雊:“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4、特殊句式:

憩感配寺 /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省略句。 步仄径,临清流也:省略句、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文中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游览这些景点时想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朋友款款深情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说明本文内容既有山中美景,又有朋友的深情,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这也符合了本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即是一封书信。书信是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

2、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说说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段文字命名(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二段用欢快流畅之笔描写了蓝田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是作者想象中的美景,是虚写。

3、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和“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小结】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寒山月夜的美景,在作者的笔下确实描写得栩栩如生: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设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作业布置:

预习《与尹师鲁第一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