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梭罗《寂寞》解读

梭罗《寂寞》解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5W 次

 解读《寂寞》

梭罗《寂寞》解读

亨利·大卫·梭罗(1817-1962)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但是,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连结在一起。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梭罗追随者们的圣土。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梭罗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的牧歌。与梭罗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在散文写作技巧上,梭罗也运用最自在的语言,他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在美国,在中国,都曾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促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

《寂寞》是在回答后一个问题。文章在入选时因教科书编选的要求作了较多删节,但这仍然不影响我们从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梭罗在文章中对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

梭罗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开篇,作者和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一个愉快的傍晚。在生动的描述之后,作者评述道,这样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他笔锋一转,诉说这样的生活能够拥有最甜蜜的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和梭罗比邻而居的有很多事物,在他的娓娓叙说中,梭罗试图让读者领会到,自己确实“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相反,瓦尔登湖却是孤独的。作者承受着大自然给他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并由衷地礼赞它们。文章的一至六段主要是平白的叙述语言,静静地将作者“寂寞”描述出来,七、八两段则在前面平铺直叙的基础上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对大自然由衷的礼赞。这种礼赞有充分的铺垫,让人感觉水到渠成。

《寂寞》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断,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对这种特征,无法做细致的解析,而只能从整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绪中去把握和领会。因为,《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一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