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大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9W 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两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四、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明确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A.摄乎大国之间 niè B.风乎舞雩 yú

C.夫子哂之 chēn D.冠者五六人 guān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C.且知方也 方:义方,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写作。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因之以饥馑 因:继,接着。

B.舍瑟而作 作:发作。

C.春服既成 既:既然。

D.其言不让 让: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 B.求,尔何如

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下面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③求也为之

②鼓瑟希,铿尔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师旅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为国以礼 D.以俟君子

7.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8.下面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是(B)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 由做这件事,比它三年后,可使每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方法。

B. 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C. 由来治理它(国家),要用三年的时间,可以让每人有勇气,并且知道策略。

D. 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9.下列译文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A. 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B. 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C. 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D. 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三。

 【背景材料】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