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设计精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3W 次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设计精选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译文: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并且

C诚不可缺诚:确实 D卒亡天下 卒:终于

2.与“渔人甚异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选项是(C与例句都是“代词” )(3分)

A.处处志之。B.此乃朕之甲兵也。

C.具答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不足 /为 外 人 道 也 (2)然/炀帝 甲兵 岂 不 足 邪

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祖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隋炀帝重视武力却失去天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林之类。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6.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十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睡觉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曾经 ) (4)思欲就亭止息 ( 到,靠近 )

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B )(3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若人悟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庭下如积水空明鼓声如雷霆

D.相与步于中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念/无与乐者(2)纵步/松风亭下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