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奇妙的科隆》同步阅读提升题及答案

《奇妙的科隆》同步阅读提升题及答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

《奇妙的科隆》同步阅读提升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繁衍后代 ( ) 胚胎( ) 脊椎( )

囊胚细胞( ) 匍匐( )

2、给相应的拼音注上正确的汉字。

①.先后用非洲一种有zhǎo( )的chán chú( )( )进行克隆实验。

②.鱼类、两qī( )类克隆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科学家。

③.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因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bīn

lín( )( )绝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本文四个小标题,自然的将文章分成了四部分。文章先写( ),接着写( ),再写( ),最后写( )和()。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②.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有人说,这一段文字里运用了“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用你认为方便的符号分别标识出来。

③.“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再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在189个这样的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66年七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这是从课文中选出的一些句子。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又会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二、强化训练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了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衣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地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细胞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与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问题。就是培养克隆鲫鱼成功的那个研究所,设法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这种人工克隆信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西宝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和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如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只乳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过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阅读上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尽管这是说明性的文字,但是在构思上,作者是用了心思的。很明显的,有两条写作线索。请你分别梳理一下。

其一:---------------------------------------------------------------------

其二:---------------------------------------------------------------------

2.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你认为主要目的是什么?

-----------------------------------------------------------------------------------------------------------------------------------------------------------------------------------------------------------------------------------------------------------------------------------------------------------

3.作者在介绍“克隆鱼”“克隆爪蟾”“克隆蛙”“鲤鲫鱼”“克隆鼠”几个例子时,对“除去原有卵细胞核再将其他细胞核放进去”的过程,都一一提及,这样写是否重复或者多余?谈谈你的看法?

-----------------------------------------------------------------------------------------------------------------------------------------------------------------------------------------------------------------------------------------------------------------------------------------------------------

4.有人对本文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篇说明性的文章,虽然材料详实,事例充分,但是有些过了——完全没有必要罗列这么多性质相同的例子,应该删去一些,保留“克隆鱼”“克隆爪蟾”“克隆鼠”三个即可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