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孔子的人际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人际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8W 次

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人际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论语·卫灵公》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请教夫子:“有没有可以值得一个人一辈子都始终不渝地躬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答曰:“它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那句名言的来历。它告诉人们,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其实《论语·颜渊》也提到了这句箴言,可见它的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明是“推己及人”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命题的肯定形式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种说法,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德律是普遍有效的,它不会因人而异。

孔子讲究的是“忠恕之道”,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按照朱熹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子贡所谓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说的也是这个“推己”的意思。《中庸》重申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给出了一个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准则和底线。显然,这种致思取向体现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方法。推己及人实则即是去私,私即人为,违背自然而然之意,去私即意味着顺应天理,如庄子所言:“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德充符》)。而体现于人间的“自然”,无非就是那个通达于所有人且普适性的天理或“道”。可见,“私”与“自然”相对而言。只有推己及人,才能在协调人际关系中顺应人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此亦即道家所谓的得道。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推”的功夫。孟子认为,如此一来,“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按照人的本然之性去为人处世,去接人待物,那么治理天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这类似于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意思的是,孟子与老子都谈及“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