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5W 次

家风家教传承中体现出来的清白做人、清正做事、清廉为官思想,为抵制腐败筑起了一道家庭防线。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欢迎大家参考!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1】

中华民族从古以来注重家教,从而养成优良的家风,形成文化遗产,世代引以为荣,子孙继承而恢宏之,且以之作为家族的标志——堂号。如杨姓的“四知堂”,源于关西夫子杨震,王姓的“三槐堂”,源于北宋名臣王祐。

王佑是真宗宰相王旦之父。《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王旦传》称其“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祐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前人于此或以为阴功积德所致,我确以为是对自身道德学问和治家教子之道的自信。这些,完全可以从其子王旦的政治道德和家教家风反映出来。谨据其《本传》略述几端,以见一斑。

宰相居庙堂辅佐天子,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王权政治体制下,除开民事、刑事有些法规之外,皇帝裁决一切。宰相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家发现和任用人才。这是最关键的职守,权重、利厚(如果谋利的话)。但是,“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同列不知,争有所用,惟旦所用,奏入无不可。”量才荐人,不自主,不阿私,不居功,一切出以公正,这是最可宝贵的政治道德。他推荐了谁,任何人都不得知,只有皇帝个人心里有数。“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土多旦所荐云。”

王旦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病重期间,“命肩舆入禁,使子雍与直省吏挟扶,见于延和殿。帝曰:‘卿今疾亟,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再三问,不对。时张咏、马亮皆为尚书,帝历问二人,亦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则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馀,竟用寇为相。”

这一推荐,寇准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甚至也大大出乎皇帝的意料。寇准其人,我知道的较早。《幼学》上写“寇公七岁咏山,已卜具瞻气象。”注释载了他这首咏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他从小就有做大官的愿望,当宰相的野心,虽然也真个当了宰相,但与王旦比较,真不可同年而语,难怪皇帝说他“刚褊”。且看寇、王两人之间的关系。

寇准多次对皇帝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对皇帝只讲寇准的优点。皇帝大概认为这很不可理解,对王旦说:“你只讲他的好处,他却专说你的坏话呢。”王旦说:“道理本该是这样,我在相位时间长久,处理政事必然多有失误。寇准对皇帝毫不隐瞒,足见他对皇帝的忠诚。这就是我尊重寇准的原因。”因此,皇帝更加器重王旦。一次,中书有公文致密院,不合乎规范。寇准把此事上奏,王旦受到责备,只是拜谢,手下人受到处分。不久,密院送给中书的公文也不合规范,王旦手下人高兴地报告,以为可以复一箭之仇。王旦却不将此事上奏,而将公文送还密院。寇准十分自惭、自悔,亲自向王旦道歉,夸赞他胸怀广大。寇准对王旦“托人求为枢密使相”。王旦惊诧地说:“将相这样的重大任职,是可以请求而得的么,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寇准十分不满,怀恨在心。随后寇准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陛见之时对皇帝说:“若非陛下了解小臣,我怎能到这个职位。”皇帝详细告诉他这是由于王旦的推荐,寇准既惭愧又感叹,承认自家比王旦差的太远。

寇准当上藩镇节度使,自视为一方之王,逢其生日,大开筵宴,大规模庆祝,服饰器用超越制度。被人举报,皇帝很生气,对王旦说:“寇准什么事都要求像我一样,得行吗?”王旦说:“寇准确实贤能,可是太傻。”皇帝这才消了气,说:“对的,这就是他的傻处了。”这才不予追究。

王旦病得严重,皇帝派内侍探问,一天三四次。有时亲自为之和药,并以薯蓣粥赐给他吃。他把好友杨亿请到卧室内,请杨为自己撰写遗表,说:“我虽然当宰相,但绝不能在临终之时说为宗亲求官的话,但愿皇帝清理政务,进用贤能之士,减少焦虑和劳累这些意思。”并且告诫自家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表章呈递上去,皇帝深有感慨,亲自驾临王旦家,赏赐白金五千两。王旦托人写表章辞谢不受,并在最后亲自添了这么几句:“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遂命人抬到内阁,皇帝不允许,仍命抬回王家,这时王旦已经停止了呼吸。皇帝非常悲痛,为之废朝三日。后来看到在表章上王旦亲自写的四句话,流了很长时间的泪。宋仁宗乾兴年间,颁旨王旦配享老皇帝宋真宗庙廷,仁宗为之立碑,亲自篆写碑首是“全德元老之碑。”

王旦生前位极人臣,没后备极哀荣,其道德事功,自无可非议。但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性情,更鲜明地表现在家庭伦际间,生活细节上。

王旦对待孀居守寡的嫂子,严肃恭敬,与弟王旭也十分友爱。有卖玉带的上门售货,王旭很看得上,送呈给王旦看。旦叫旭系上,问“看看还好不?”王旭说:“系在腰上,自己怎么看得见?”王旦说:“你自己费力系上,让别人看起来说好,你累不累?”王旭连忙退还卖主。家人没见过他发脾气。见到饮食不够清洁,只是不吃,也不追究责任。对于这样的老好人,家人也搞他点恶作剧,试看用点埃墨放在羹汤中。王旦就只吃饭。问他为何不喝汤,他说,今天不想吃肉。下次又把埃墨放在饭里,王旦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另外给我熬点粥。王旦平生不买田土,不建造房屋。理由是:子孙应该自立,何必要田宅。有了田宅,反而会因为争夺田宅而做出不好的事。皇帝见他的住所太简陋,想给以改造,王旦辞谢说,这是先人的旧庐,不忍破坏,也就一直住着。

王旦这样的人,在古代社会不可多得,即使在今天,也难能可贵。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2】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