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道真情散文

道真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97K 次

公元1999年12月19日(农历已卯岁冬月十二),数九的前三天。这天天气奇寒,为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日夕之时,待我踏雪归室,见我的友人王晶先生,在思宇先生的陪同下,已来家半日,专事等候了。这事使我好生的感慨。骤然间瞬息中,我想得好多好广好远。其间,余离开九台已十有三载了。其实,家居九台县镇亦并非太久。记得,1981年举家初入城那年冬天,天气亦是这样奇寒。我寓居一残壁老瓦菜农之一间简陋茅舍,加之柴薪不足,实感越冬艰难。吾曾默默叹息过,虽然得以入城,却与山居时无甚区别。就在这种情况下吧,王晶先生闻知,尽之社交之能力,通过一友人,从一家商店里运来一推车包装用过的纸箱。随即,我拆开用其钉棚,间杂絮以秋日余领子女所搂割得之茅草,算作为屋加了一个防寒层。没想,这冬竟过得颇暖,直到五年后我离开那里时,那道纸棚还在,还在用着。也许有燕子恋巢情触之所致吧,至若干年后,我又曾去哪里观望过。虽然老屋无存,难免易主了,但是当年的情景依然,念之犹历历在目。前后已些许年了,今于陋室又见我的王晶贤弟,岂不使我感怀犹增,老情复燃!

道真情散文

他这次是专事索序而来的。早在春夏际,我即听到他要写一本书的事,且秉灯执火,日夜构稿,笔耕不停。此时,我看到他落于案首的那一叠打字的书稿,就知他付出的辛劳着实不小。毅力坚实,情志专一,诸诸情况,亦尽在不言中。

于是,我的思绪腾达起来,无尽古往今来,陈籍旧典,意翻卷眼底。吉林,旧称鸡林。清康熙年,有杨宾者,字可师,号大瓢山人,吉林人称其杨大瓢,浙江山阴人,为探望发配流放宁古塔的父亲,前来关东,曾写下《柳边际略》一书,为后世东北方志史研究留下珍贵资料。

民初,有孙茂宽者,字简庭,号剑艇居士,又号烟波钓徒,本籍安徽,来东三省后,曾任《安东新报》、《东边时报》、《安东商报》诸报记者。其与吉林天宝山银矿总办程子青先生道义相投,器重倍加,特邀他来吉以充“笔墨之役”。工暇,他广搜奉、吉、黑三省异闻,篇长篇短,不拘一格,遂撰编成册。其间“兹编所记,皆奉吉黑三省事,间及蒙俄朝鲜者,因接壤相错,故连类及之。效孝侯之采风,仿夷坚之记异,凡所缀录,大都目见耳闻,以视凭空结撰如海市蜃楼者,稍有别矣。胜记稗官,原无关于著述;劝善惩恶,或有裨于人心。伸纸濡毫,积久成轶,亦以为远游实记,聊助谈资云尔。”此,便是早已传世且近年收入“长白丛书”的《关东搜异录》的一书的由来。

于是,我又想起徐柯所撰类书《清稗类钞》。徐柯者,字申可,浙江杭州人。其广搜报章典籍,囿录见闻,广书掌故,轶事异闻,遍采清人笔记。遂汇成集。内有时令、气候、地理、名胜、外交、礼制、战事、史制、种族、宗教、风俗、科举、农商、文学、艺制等,竟达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则,三百九十余万字。

于是,我又想到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沈括,字存申,亦浙江杭州人,旧称钱塘人。他于五十七岁时辞官,闲居润州京口,即今镇江之东郊,自构梦溪一园,置身其间,一事著述。历数年,直至六十五岁终老,笔耕不辍,遂撰稿二十六卷,分列故事、辩证、乐津、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物、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门,此为《笔谈》;遂又有《补笔谈》、《续笔谈》。如此,便产生了旷世之作《梦溪笔谈》。

明浙江奉新人,宋应星,字长庚者,所著《天工开物》亦是如此。

余曾著《纪晓岚全传》,又有《纪晓岚外传》。其传主纪晓岚,即纪昀先生,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就包括志怪录奇、书鬼抒狐、记趣写轶,间杂考辨多多。其文字来源,皆起于广搜博记、道听途说、寻源探故所致。

余曾去过山东淄川蒲家庄,传世名著《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故里,并拜谒蒲氏后裔。瞻其川原地貌,一柳一泉,一石一丘,一沟一壑,一土一台,一亭一阁,一砖一瓦,皆似有仙气,若隐隐袅风,飘飘动烟,绰绰涌波。皆若股市,有传说,有异闻,有神秘,有怪奇,皆能任你想象,博引旁出。于是乎,置身于其间,亦狄此情脉,遂无完无尽。何止如此?还不是因为蒲氏松龄先生,生前广搜博证,笔记不止,揣摩无终所成?他们都是由小聚打,由寡聚众,由少聚多,由窄聚广;先着眼于脚底,然后放目于高远;都是走过“积沙成山,汇滴成川”的路子。随之日渐成为大学者大学问家的,才使人见之惊叹为之震撼的。生下来就是大家,或者一事未经努力,就陡然一举鸣世的,是没有的。

由此,我想到了王晶先生。他性灵乖巧,天然乐观,情怀豁达,结交实朴。他于十数年前,曾有《笑话广林》之类著述问世。其后似曾静默无息。岂知,他正在萦构庞章巨制。今时展现在我眼底的即是。不过,其此番所著,并非与上述前人所同,而是尽搜人生感悟,世事情坏,乡习礼俗,省人札记,物语生华,快语直言,遂冠以《智慧人生》。我看其妙。其妙即妙哉这里也。说来有趣,不妨列举一二,以为同好。

近年来每逢高考或中考来临,都会见到这种情形:室内孩子在面临着严峻的考卷,室外家长也在经受着烈日的烤灼。“考”与“烤”虽为两字,在此处都是有着同一个含义和作为,同时能考察出一个“天下之父母之心”来。那年老孩子高考,我就曾经受过这样场面,且遇上了一个拓地掘井的漫画文题。没想,在王晶先生的这部著述中,竟有就此谈论而生发出的文题《浅尝辄止》,遂道出了一个事倍功半、不肯深入下去从而以半途而废告终的道理。也是由此开始,我一下子对这本文集喜欢起来,觉得应该读一下,读下去;读了有用,有味,发人深省,让人联想;当然也要想到这书也能传下去了。这是我由此生出的自然的所想。书中所写,几乎都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几乎都是每个人想想却未想到,想知却未有知道,想说却未说出,想做却未有做得。然而王晶先生说出了,做到了,感到了,且又是切动肺腑,感怀至深。

我无意抽出书中一篇题作《追求新的,志在所得》的随笔,其写道:“一个人的追求,是一个人所处环境决定的'。身居陋室一下迁进敞亮的新居,自然是欣喜若狂;粗茶淡饭的胃口,冷丁品尝到山珍海味,自然会有一番新的感受。”又言:“贫家子弟读书刻苦,学有所成,就是环境促使人改变最鲜明的例证。而富家子弟不学无术,最终不成人,也是环境深深影响的结果。”又如《求得自适得心境》的随笔,其写道:“放眼生活,着眼人生,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觉得,生活是艰难的,人生的旅途是艰辛的。在艰难与艰辛面前,如果自己再与自己过不去,苦再加上一份苦,雪再加一层霜,日子更是没法过了。所以,求得自适得心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他的随笔,看来似乎是写得很随便,但是细一琢磨,却又觉得很不随意,很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味。如,他在《关于急流勇退》这篇随笔中,以“有位相熟的先生以告病为由辞官不做”为引,到处一番切动心腑的话来:“时下,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做起来都是挺难得,叫做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苦衷。尤其是真心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官,更是不好做。就拿言谈举止来说,为官的和为民的就是不一样。为官的举止言谈要有风度,讲话要有水平,举动行为要落落大方。没水平的讲话,有失身份的举动,都会直接影响为官者的形象。而非老百姓则不同了,讲话可深可浅,甚至可以词不达意、言不由衷,举止也可以随心所欲,依自身的意志,只要不触犯法律。”其实,这只是表面,实则在于“可能是对官场上的一些现象难以适应,对邪与正的关系处理没有尽如人意的招法;或者是难以协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错综的人际关系了;或者对自身的能力丧失信心,再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一切。”因之,笔者有感而发,道:“我以为,无论是何等原因,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急流勇退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似乎话说得愈来愈深邃了,眼光愈来愈独到了,所想愈来愈动心了。不是吗?在《关于报应的说法》中写道:“一位为官多年的人,退休在家闲着没事。他见自己的一位退了休的老部下在医院门前摆了一个水果摊子,生意很红火。心想,在台上我的权力要比他大多了,结交的人也要比他多,我要是做这样的小生意,肯定要比他赚得多。于是,他在这位老部下的帮助下,也在医院门前摆起了水果摊子。可他一连几天什么生意也没有,只见自己的老部下生意仍旧是红红火火。老部下把自己摆摊的地方让给了自己的老上级,他自己搬到离医院门较远的地方。也不知道他又什么魔力,买水果的人只找他,宁可舍近求远。”

什么原因呢?一位买水果的人道破了天机:“他在位时虽然官职不大,但待人诚恳,不贪不占,专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们求他办事解决问题,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谢意,都被他一一谢绝。我们买它的水果,其中既有谢意,但更多的是敬重。”笔者很高明,未有说另一位在位时官职颇为高些的人,但人们亦一目了然了。报应,这应该说是。现世现报,这应该说是。由此,我想到了一位颇为正直的为官者所言。他说,为官者为官,首先想到的,应该还是为人;做官者做官,首先想到的,应该还是做人。如果,为人都未为好,做人都未做好;那么何以还能为好官,做好官,做好官!天理昭然,良心未泯,这话当成为每个人的肺腑之言。如此想来,王晶之文,虽为随笔,却能警世,可与清代冯氏梦龙“三言”相比。作为醒世劝人说,亦可当现代论语读。此说不为过。生活中,自认为错,自引为错,自酿为错的事,也很不少。《劳心之累》所讲,一邻妇,家甚富,靠暴发的丈夫度日,缠金戴银,裘皮貂稍,整日栖于沙发上看港台言情流行肥皂剧。然而她仍在哭鼻子,时而对邻里“似诉平生不得志。”如此“劳心女,”难道只此一位?看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事儿,是真有呵。由此,读者会想到淡泊,对于穷者也会想到脱俗。那么,王晶笔下是如何脱俗的呢?请看《脱俗》:“颇有名气的作家孙犁,进城以后,许多年来一直住在没有集中供热的平房里。暮秋,严冬,以及残冬季节,他大多时间是由烧煤球的铁炉子陪伴着。在炉子边构思,在炉子边烧烤土豆,焦糊焦糊的。透过这,离泥土近,离真实生活更近。”这,不就是脱俗吗!实际,脱俗并不俗,脱俗更厚重,离厚重更近。这是真的生活,是厚样的。作品与人品也是一样的。为此,当笔者呼吁出:“淡泊是金不换,淡泊是正直人生曲,淡泊是情操高尚的幸福歌。”

书中还有些隽永的箴语,如“人类的悲剧在于自我毁灭”、“与狡诈的人打交道,不是变得更狡诈,就是变得更精明”、“被人瞧不起不是什么坏事情,拿它当做鼓起的风帆,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最好结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有出息的人,只要能选准适合自己的路”、“生活中最好打发的是日子,最难应付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等等。看得出,这是他挖掘生活的土层而得到的甜水。文中的语言很生活化。如“腐味很浓”、“糖儿打哪甜,醋儿打哪酸”等,用得都很随便,很应时,又很是地方。这与王晶的为人有关。王晶为人不假,与人谈话时,自然也有真实的得体的语言流露出来。有时,竟是他自己无所感知的,但事实存在着了。

生活中有误区。文学中也有误区。有人以为,写文章,是选取生活中那些轰天动地的事来写;写文章,要用上一些新奇、漂亮、华丽的语言来写。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上好的作品。其实,这个想法错了。文章,恰恰是出自于生活中的那些细小、微稍末节的地方,其语言也是以用得适中为佳。特别是描摹生活状态的随笔,尤其是这样。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些事件的描写,作者所表露出的思想。其思想的真谛、其思想的深邃、其思想的亮点,这才是最为要紧的事。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家,哪位不是出自这点!而这点,今天的我的王晶是具备了。有见地了。这便是他不同于他人,或者说又是高于他人的所在吧。

还有,世人中,有的眼高手低,其不看重眼前的,而遥远的又想不细;其不看重细小的,而重大的又不想作;其不去重视他人,而自己又作不来。这样长此下去,即便有所想也会一事无成。只要想一下就会知道,世上有许多怪事,有的可以说是绝顶的聪明,凡事几乎他都有先觉,且能首先第说出一二;可是事到头来,他竟平庸无奇。有些人,看是似乎笨拙,但他会顺着一条道走到底,最后成功的竟是他。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大家,并非出自绝顶聪明之人,而恰恰是出自常人。

那么,那些未成功的聪明之人呢?恐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吧。当是这个原因。

王晶即是个执着追求的人,能够适当摆正自己位置的人,能够以小见大和能够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却又不肯去显露的人,是个真诚对待生活对待友人和他人也会还他以真诚的人。由于王晶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才会有今天的这部著述问世。这是他没有欺骗生活,生活对他给予的补报。应该是这样的,肯定。

好了。一篇序言,说了这许多。占了人家的好大版面,真有些过意不去,不好意思,于心不忍了。好在王晶是能谅解。我又觉得,序文中话说得对否,将当否,尚不可知,只有他人去慢慢品味了。这亦算作我的自圆其说了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俩的友情,此际,借王晶的书页,已在文中有所记录了。我想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于世,离开友人,离开友情,那还了得!最后,祝王晶弟文运亨达,生活如意。权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