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拜访远房表兄的散文

拜访远房表兄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5W 次

我有一位远房表兄,乡里乡亲的都叫他“水明”,他的真名我是知道的,但我现在叫他也不呼他真名,也不叫他表哥,也不叫什么其他头衔,电话里也好,面对面也罢,我还是直叫水明,似乎有点不礼貌之嫌,但我叫得习惯,他也不生气,双方都觉得挺自然。

拜访远房表兄的散文

我早就知道水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办厂创业,而且这十多年,又是村委主任,又是县、市两级人大代表。他年近花甲,中等身材,不胖不廋,不显眼,梳的是小背头,西装穿得满得体,有一幅精干企业家的形象,有成功人土的气质。

之前,我曾有过几次到他厂里看过,也曾在一起吃过几次饭,但都没有谈多少话。最近,他又约我到他厂里看看。于是,某日,按约定,我就坐公交车去他厂里了。

上午十时许,我到了他“绿环”(绿色环保之意,多有超前意识?这可是多年前就起的名啊)公司的办公室。他正与一位熟人聊天,看到我便说,正说到我怎么还没到?泡茶,递烟,水果,花生……,一番热情,一番亲切。

一会儿,那位客人有事要走了。我们表兄弟俩就随意交谈起来。

谈不了几句,“老板桌”上他的电话响了,他的手机响了,我听了,主题是外地人询问他企业招工事宜,他用带着本地口音的普通话作解释。有的一句话要说多遍,对方才听清或听懂。电话完了,我们继续聊,得知他近日正发广告到外省招员工,聊了几句,电话又来,如此反复进行着。一会儿,一位铝合金厂的员工找到办公室来,问他综合楼门窗安装铝合金事宜,他应和几句后,向我抱歉说,他先去现场看看,让我先喝茶。顺便指我看综合楼就是办公室对面不远处正在外墙上灰的这座楼。

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就把办公室端详清楚。一张大办公桌,一排书橱,几张沙发,一个茶几,总体端庄大方,但不铺张。印象较深的是书橱里尽管书不多,但有不少法律书,墙边一排矮柜上放着一溜排开的各种奖励证书,其中有一本是优秀人民代表证书。

等等他还未回来,我有点无聊,便准备到车间走走。办公楼一楼也是他办的工厂之一——玩具厂,几十名女员工们正在机器上忙乎,门外,一辆大货车,工人正在装卸木材方料,我溜达进了一座生产家具的厂房,门口有个房间,里面有四五个人正在谈事情,水明也在,正在发言,显然正在商讨生产的事。他眼尖,向我打了招呼。我未停,应了声,继续向前走。

几座厂房逛了一遍,感觉规模不小,生产正常,井然有序。

转回到办公室,已到午饭时分,与水明聊了几句,他就说到外边小饭店去吃饭。我说,在你食堂随便吃一点就行了,他托辞说,今天吃饭的人多,到外边一样的。我就不客气,客随主便。他叫上一个厂财务人员还有另一人开上车到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在大厅里找了一空桌落定。点了鱼、肉,还有野菜等数个菜,问要否弄一点酒,我答不妥,他也不客气,干脆直接吃起饭来。

饭间,我们几人不免赞扬起水明来,创了这么大的业,当村主任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得到村民的拥护,当人大代表提了不少议案有利经济社会发展,算是给自己争气,又为山里人争了气。水明听了,也没作很谦虚的表示,但似乎有了对自己的总结,这时候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在这里把他的话疏理一下,可以概括为,一是当年创业阶段何其苦,没有那时的吃苦,不会有今天;二是人缘好,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始终得到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没有这种支持,不会有今天;三是善抓机遇,从当初在山区原籍的一个小锯板厂发展到如今在工业区内的相当规模的`现代家具企业,是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抓住了政府推动发展的时机,没有这个也没有今天。他还表达了,现在政府部门的服务、作风真正好,创业环境与以前真不可比了。这是一个可以让有创劲的人们铆足劲干的好时代。

饭间,他又接到几个咨询招工的电话,其中一个话未说完,他手机没电停了。

几分钟的功夫,我们菜足饭饱回厂里去。他赶快给手机充电,又利用这个饭后时机,他带我到车间再参观一番,尤其介绍了新近投资安装的环保设备,说这样更有利于职工身体不受损害;带我到一座厂房四楼,他的儿子正与人一起在一个区域里建电子商务平台,要直接开展网上营销;又带我到房屋顶层,说准备要利用屋顶,投资进行光伏发电;最后还带我离开总厂,到距离不远的另两个租用的生产场所,其中一处正在安装两台新的锯板机器,明显是扩大再生产的气派。

参观完毕。我因有事,他也很忙,我就告辞了。

多年来,我与这位表兄,这一次的接触是最近距离和充分的。

他的“众怡”品牌家具销往全国各地,他的员工不但有许多本乡本市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年来,他的为人做事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做人这一点,正是他说的人缘好的原因。在一个没有任何什么背景的男士艰苦创业期间,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不会是无缘无故,大致可肯定,你做人是很让人信任的,讲诚信呀,体谅人呀等,这些品质不可或缺。而水明就有这样的东西藏在身上,带我参观时他说了,资金紧张时也不向亲朋开口借大额资金,开口了,这不是叫人家为难吗,借好,不借好?只有对方知道他的困难主动提出了,才考虑要不要借些,就是这样,有不少人关键的时候向他伸出援手,让他渡过不少难关,一步步大展宏图。

我俩走的路不同,走的当然都是正道。这次拜访,让我更钦佩他的成就,觉得一个山区农民子弟走到这步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