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学理解散文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学理解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91K 次

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2017年横空出世,票房口碑双丰收,阿米尔汗再次贡献了现象级电影。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学理解散文

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并以自身行动致力于改变社会的演员和导演,阿米尔汗的表现,已经不只在国内演艺圈,更值得许多关注社会,致力改变现实的公民组织和个人学习。

影片基于现实背景创作的故事,因其现实性和故事性,给很多人带来了思考,从教育学的角度,如何引导、激励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让人产生深深的思考。

  1、 选择和坚持

——即使和整个世界对抗,我也要坚持我的梦想之路

姐妹俩走上摔跤运动员之路,来自父亲的梦想和执念。

连生四个女儿,梦断现实的父亲,也无力回天,只有装好所有曾经的奖牌,盖上蒙尘的箱子。

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命运似乎老爱和我们开玩笑,往往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悄改变我们的人生。

如果父亲的执念不是那么深,即使姐妹俩和村里的男孩子打了一架,希望之火也不会突然重新燃起。

如果不是对摔跤那么热爱,培养孩子成为摔跤运动员的念想(代替自己完成出国比赛,为国争光)那么根深蒂固,父亲也不会如此坚持己见,不惜和整个身边世界对抗。

隐匿于影片背后的印度世界等级森严的男权文化,以及整个文化对女性地位的歧视、剥夺,影片虽然做了故事性的处理,不那么尖锐刺痛,但依然无法令人回避和忽视。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我们才需要理解父亲固执行为背后,做出选择的复杂和艰难。

退役失意,贫穷生活,连生四个女儿,看不到希望,这一切像几重大山,压在父亲心头,作为一个曾经的荣耀者,如今只能在酒吧里偶尔出手,回忆一下当年的荣耀。更多的时候,和身边那些村民没什么区别。

生活粗粝的真实面貌让人疼痛和无奈。

你是不是很熟悉这一切?作为观影的你我,似乎都在经历着这一切,曾经的青春激情梦想希望逐渐褪去,生活坚硬的牙床在一点点啃碎我们不肯服输的意志,那个肥胖臃肿的身躯下面,藏着的微弱的希望之火,找不到出口。

也只有在这层意义上,对于父亲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在两个女儿身上找到突破口,我们才感同身受。在我们身边,无数的父亲奔波在培训班,兴趣班,强化补习课的路上,守在学校门口翘首企盼,为自己的子女,赌上未来所有的人生希望。在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上升通道似乎渺不可及,那种不服输,不信命的狠劲,也只有在儿女身上,我们才看到那一点点不曾破灭的希望之光。

所以,我们才理解一个父亲的意志,即使他那样顽固,蛮不讲理,甚至粗暴。

当然,这种意志背后,惟一值得肯定的就是那句:给我一年,如果不行,我就放弃我所有的希望,不再干涉孩子们的选择。

这句话的可贵在于,诉求虽然看似荒诞,但依然保留着理性的轨迹。

我们很难说父亲的“给我一年”就是合理,同样我们也不能反驳父亲的诉求不应当支持。就像今天,无数的家庭,依然前仆后继地沦陷在要不要让子女上这个兴趣班,选这个还是那个,坚持还是放弃的纠结、争吵甚至尖锐的对抗和冲突中,有的父子、母女之间甚至形同水火,如同仇敌,给彼此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伤害。

如果不是在朋友婚礼上的一番对话,姐妹俩不会意识到父亲这样做背后的艰难和爱意,也不会就此谅解父亲,达成暂时的和解,取得后面的成绩,最终走上父亲希望的道路。

这种成功如此偶然,命悬一线,似乎也在告诫我们家长,无论你的出发点如何美好,意图如何慎重道远,深谋远虑,若不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若不能建立在深深谅解的基础上,你描绘的蓝图终有一天会夭折在路上,你所付出的一切辛酸和汗水,都未必能赢得子女的理解和体谅,一切付诸东流水。

虽然影片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处理得似乎轻松自然,但我依然看得惊心动魄。在沉重刻板的强化训练下,在严厉固执的监督,村民指指点点的舆论中,以及父亲屡次被拒最后自建的训练场中,父女之间的矛盾在逐渐累积、深化,对抗在逐渐加重,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宣泄点,将这淤积的水流引导到合适的弯道,那么,必将冲垮这貌似和谐的筑梦堤坝,父亲所有的作为都将毁于一旦,所有的努力都像是一个唐吉坷德的笑话。

现实如此坚硬,梦想脆弱如一个鸡蛋。

幸运的是,在影片故事化的转折背后,这种有如神助的机会,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我们不必惊险并庆幸姐妹俩(更重要的是父亲)有机会在婚礼上遇到朋友并有这样一番谈话,这种转折看似偶然,实际上大量存在,那就是我们的真实社会,我们的亲人,朋友,孩子的老师,同学,甚至社会上某一次活动,偶然遇见的某个陌生人,都可以帮我们完成这样一次转变,转化。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观察,学会欣赏,更要学会反思。有时候,强硬是必要的,但更多时候,商量是必要的,克制是必要的,退让和容忍是必要的,在矛盾日益升级,碰撞逐渐尖锐的时刻,我们既要反思于己,更要学会求助于人。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改变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学会改变自己。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谁能独立完成一个生命的塑造,我们要学会有目的的借助我们身边的资源,去帮助,甚至创造性的帮助孩子完成这样一次次蜕变和升华。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你所不能实现的,你对孩子的爱和智慧,可以在你最失败无助的时候,帮你一把。

  2、局限性和可能性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

在父亲的铁腕训练下,姐妹二人先后进了国家摔跤队。

作为全新的生活空间的出现,姐姐感受到种种完全不同的空气,自由的呼吸出现在姐姐的身边,姐姐开始尝试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世界呈现在她的面前,那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念头像种子一样顽强的生根发芽。

这是一种迟到的自由,也是每个生命必将会来临和遇到的选择。

姐姐开始展现生命中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学会打扮,学习交往,也学习新的摔跤技能和理念,生命在青春期的蓬勃得到了释放,河流来到了更宽广的原野。一切似乎在朝着更美好的可能性的方向发展。

父亲的要求,被渐渐抛之脑后。作为陈旧和过时的一种方式,面临抛弃和淘汰。

这种生命的自由选择和释放,在新的环境里的生长,和原来的环境、观念,生活,势必形成冲突,这种冲突的在影片里,以一次戏剧性的方式呈现。

回到家乡的姐姐,开始以国家队教练所要求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训练成果。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批判和反对,最终父女二人在父亲的摔跤场上,以一场比赛完成了角色的逆转,曾经强大的父亲被压在了下面不能动弹,父亲的形象轰然坍塌,作为新生代表的姐姐在父亲和家人情绪复杂的注视里远去。

很难说这是谁的胜利和失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改变,进步和成长,父亲也是,女儿也是,都要承受自己选择和坚持的代价,作为父亲,面对脱离自己生活世界的女儿,终将要离开自己羽翼渐丰的子女,既有对女儿进步的欣慰,也有为自己坚持的不被女儿(外界)认可的失落。

对姐姐而言,此刻,全新的世界正在招手,原有的局限正在打破,新的可能性有着无限前景。父亲作为神的形象(阴影)正在祛昧,打破神像,重塑自我, 生命以它自身的生长走向了新的高度,这是每一个生命都将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是生命新旧更替,完成转换必将经历的历程。

无法挽留,也不必遗憾。

但是全新的世界,并非就是理想世界。新的世界,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冲突。

这次冲突,既体现在父亲和国家队教练的训练理念,竞技理解当中,也体现在教练和父亲对于运动意义的理解,对于人的意义理解当中。

在教练眼中,姐姐是一名竞技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是赢得奖牌,所以一切为目的让路,减肥换级别是,比赛改进攻为防守是,当比赛失利后,教练的安慰也只是:有的人注定是拿不到世界冠军的。

但在父亲的眼中,女儿是他的全部,是他的荣耀和希望,虽然父亲的目标也是希望女儿夺冠,为国争光。但显然他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以此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上,只有以一种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存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弱者放弃希望,而强者永远在挑战生活,也挑战自己。

这有身份的不同,也有关于训练(教育)理念的区别,更有信念、目的意义的不同。

教练和父亲的区别在于,教练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局限性;而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人身上还没发挥出来的可能性。

对于教练而言,姐姐的失败,无非是某个运动员的失败,只要训练,新的更优秀的运动员还会冒出来,还会有人代替她继续征战冠军之路,至于谁能获得冠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去获得这个冠军荣耀。但对于父亲而言,冠军可以有无数个,但女儿只有一个,也许女儿无法获得这次冠军,但只要努力奋斗,永不放弃,梦想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即使女儿最终无法获得冠军,这种努力和奋斗,就是一切,作为一个运动的光荣和梦想,永不言败的拼搏和永不放弃的战斗的精神,显然更加珍贵。

这是目的论和效果论的分歧所在,也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和区别:究竟是把人当作工具,还是目的?如果人只是为实现某个目标存在,那么,只有目标是永恒的,人是可以替代的工具。如果人的成长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所有的训练比赛,都只是途径,经由这些经历和体验,人努力成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这两者是如此艰难,以至于我们在种种选择面前是那样患得患失,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3,作为尾声的主题

作为影片,故事最终的结果是大满贯,父亲赢得了他的战争,姐姐获得了世界冠军,作为对立面的妹妹,也同样获得了全国冠军。

这是非常励志的结局,因为有现实的原型做基础,似乎更有说服力。

然而警惕依然存在,且必须存在。

作为女儿的姐姐,从最初的顺从和反抗,冲突和谅解,再到国家队发现自我,回家乡挑战父亲权威,再经历赛场失败,最后重新在父亲指导下认识自我,完成逆袭,这一路的历程,是生命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的过程。

每个人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都要经历一段心理上的“杀父弑母”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蜕变,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人。荣格说过,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活给别人看,第二次活给自己的。只有当你真正看清自己,活出自己,实现灵魂自由,你才能最终于找到自己。

作为逆转成功的父亲,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同样面临深刻的反思,在和女儿激烈的冲突中,在女儿挑战自己,独自回归国家队后情绪复杂的注视,之后独自在摔跤场上的长久久静坐中我们能感受到父亲这种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改变。

在成长过程中,成人的智慧、经验和引导可能是阳光雨露,也可能是阴霾风暴,需要有清醒的审慎的反思,成人必须意识到:生命的自由选择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每个生命都需要独自经历漫长的时光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完成自我,这是生命本身的意愿和选择,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所以生命才这样令人惊喜又令人迷恋,就像鲍勃·迪伦说得那样:“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男子汉?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这答案在随风飘荡。”

但愿每一个父母,都能让自己那只心爱的白鸽飞翔在沙滩上,也让这寻找答案的问号,长久飘荡在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