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读书及其他的散文

读书及其他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3W 次

一、

读书及其他的散文

我爱书,爱读书,几十年来形成了习惯,每天都要读一点,我读书的类别杂,什么书都看,我读书的习惯也特别,一般都是晚上躺在床上借着淡黄色的台灯光,靠在床头上看书。遇到我认为的好书,或是我认为有意思的书就会爱不释手,哪怕是通宵达旦我也要一气呵成地看完。有过这样的时候:看书看的太兴奋了,深夜在无人的大街上狂跑。好像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宣泄书中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激动。书或者说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家收藏着近万册的书,满满的摆满放在书房,我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房,品味书的气息与芳香,那种内心深处所独有的愉快与满足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藏书和读书让我的生活充实和踏实。

可是,最近我被读书中出现的困惑搅扰的心情也不好,这困惑来自于我读《你在高原》十卷本,洋洋几千页,还没看呢就被这页数弄的心理有些发悚。我看书一向缓慢,是那种一页页,逐字逐句的看法,这么长的书何时能看完?心理有了负担。于是,我就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非得写这么长吗?难道只有这么长才能充分表达意思吗?当然,我也曾经的读过如此长的作品,比如,姚雪垠的十卷本的《李自成》,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读完了这部跌宕起伏的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累了。累的我都无法享受阅读的快感了。知道《你在高原》获得了矛盾文学奖,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书,但我还是被这样的大部头给吓住了。近些年的一些大部头,也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不得不放弃阅读。

读书是愉悦的事,读书需要时间,读后的品味也需要时间,我倒希望作者能给读者更多的品味时间,书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我读《麦琪的礼物》没有用多少时间,但让我品味的时间很长。托尔斯泰的`《复活》也不过是600多页,可是,给我的感觉比6000多页还厚重。文字的数量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

二、

我去书店,看书或是买书,看我希望看到的书,买我不能不买的书。书店的每个专题书柜我都浏览,主要是了解,了解都有什么样的书上架,都有什么样的书被推荐,都有哪些书畅销。

营业员向我推荐一本叫什么百万富翁的书,他说这是当前最畅销的书,怕我不信还翻开书的一页,让我看并说:2011年2月出版的,7月份又第四次印刷,不畅销是不能再次印刷的。我翻翻看看,明白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谁都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本书就是告诉你怎么成为百万富翁,看了这本书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作者是聪明的,他抓住了一些读者的心里。不过我不喜欢看这样的书。营业员不理解:咦,不买畅销书?我也不理解:书店的营业员不懂得买书人的心里吗?卖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单纯的买与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生意,用生意人的心里去面对来买书的人是大错而特错的。买书是一种精神活动,买什么样的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

三、

《辽沈晚报》连续两天刊登了作家刁斗的讲座信息,讲座的那天,一位女士还站在新华购书中心的四楼见人就发讲座的入场券。我想该是人满为患了吧!可是,直到作家刁斗开始了他的“卡夫卡困境”讲座,与会的人数也不足五十。为什么会这样的少?

不能说作家刁斗没有读者,也不能说没有人对他的“卡夫卡困境”不欣赏,但这样少的听众终归是一个让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重读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请作家讲名家经典也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但是,有多少人重读经典呢?有多少人知道卡夫卡呢?卡夫卡的困境又有多少人懂呢?我以为:这首先就是一个选题上的失误,矛盾和他的《子夜》不是经典吗?《雷雨》不是经典吗?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熟悉的经典。

经典只属于那些渴望读经典的人,经典讲座也只有那些喜欢经典的人才有兴趣参加。经典对于那些匆匆忙忙只为房子,票子,车子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好在还有三十多人参与了这次讲座,也可以说明还是有人在重读经典。

重读经典是不是也有一个与现代生活紧紧相连的问题,薄加丘的《十日谈》绝对是经典,荷马史诗也绝对是经典,重读经典,有多少人会读这样的经典?《红楼梦》也是经典,巴金的小说也是经典,等等,也许会有许多的人想听听专家是如何解读《红楼梦》的。

重读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就不要让这样的命题走向困境,我能这样的想,我想还会有许多的人也会这样的想。